<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轉山去 換個角度看拉薩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6月24日10:18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土豆

      如果沒有跟著藏族同胞一起轉過山,磕過長頭,就很難站在他們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去了解這個民族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貼近自然,熱愛生活;以及他們對信仰執著的背后,所體現的——西藏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每年的藏歷6月4日是轉山的日子,藏語里叫“竹巴次西”,根據《藏漢大詞典》里解釋,竹巴次西是“佛祖釋迦牟尼轉四諦法輪日,屬于宗教節日,居民會在這天到山上巡禮朝供。”西藏關于佛祖釋迦牟尼的宗教節日有4個,其中一個就是竹巴次西,藏語里是6月4日的意思,這天釋迦牟尼在鹿野苑旁的婆羅奈首次向他的5位弟子講述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祖以淺顯生動的方式,闡述人生的苦惱、無常、生死輪回的無盡無窮,以及人生之所以苦惱的原因,從而證實涅磐寂靜的境界奧秘,并指出解脫輪回、永離苦海,通往涅磐彼岸的修行之路。這就是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后,“初輪法所講授四諦之理”,四諦,指的是道諦、集諦、法諦和滅諦。

      而這一天,上、下密院的全體僧人會向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帕拉康等佛尊貢獻千供等,千供在藏語里邊叫“當喬”,就是在寺院的主殿里供奉一千盞酥油燈、一千碗凈水、一千朵花和一千個多瑪等。按照赤烈曲扎在《西藏民俗》中的說法,這一天里,拉薩的百姓不僅要在拉薩附近的山寺巡禮朝供,年輕的姑娘還會戴著裝飾著樹葉的頭飾,一邊唱著歌曲、藏戲,一邊在山間轉悠。在轉山結束之后,家中人還會帶著茶、酒在山腳迎接,扎起帳篷過林卡,盡情歡渡夏日的時光。

      西藏這個地方,仿佛隨便一塊石頭,一棵樹,都充滿著傳說和故事,天性爛漫的藏族人民,把他們對自然的崇拜,寄情于山水草木之間,哪怕是本族歷史,也要用神話來演繹,于是就有了聽不完的故事。

      踏古

      這已經是我第二年跟著轉山的隊伍,背上背囊,浩浩蕩蕩的去轉山。拉薩處于河谷地帶,城市兩邊都是高聳的山峰,城北邊的山峰不僅建有格魯派三大寺之哲蚌寺和色拉寺,在山腰上還分布有帕邦卡、曲桑、撒卡扎日、曲定、米窮日、吉倉等小寺廟。這些平日不容易到達的半山小寺,可以在轉山途中一一拜訪朝供。

      轉山的起點位于娘熱北路的娘熱鄉,往吉索村方向走,到聶日山的山腰,已經可以看見帕邦喀。娘熱鄉是一個富饒的谷地,昔日這里是農牧結合的部落生活區,為了將豐收的青稞碾磨成糌粑,這里的百姓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建了水磨坊,至今在娘熱鄉的民俗風情園,還可以看到傳統的水磨坊,用水磨坊磨出來的糌粑,帶有一種青稞自然的芳香。

      晨曦的一縷陽光如舞臺的射燈一樣,打在半山腰,形成佛眼的形狀。早已上山的人們點燃了香柏并撒上糌粑,煨桑的青煙在半山腰和云霧交纏繚繞,拉開了轉山的帷幕。隨著青煙,在半山刻畫出一條明顯的印記,那就是轉山的路線。跟著人群往帕邦喀行進,經過帕邦卡前的“卻拉”,藏語里指長型的草坪,有人在兜售經幡和香柏。

      仰頭就可以看見帕邦喀了,據說大臣吞彌•桑布扎從印度婆羅門學成之后歸來,就在帕邦喀修研,以梵文的聲韻字母為藍本,結合吐蕃語言,創造了藏文。并用藏文將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刻于巖石,松贊干布則在此學習藏文,并在“卻拉”處舉行盛大的慶典,宣布藏文的誕生。

      比起吞彌•桑布扎的六字真言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帕邦喀的建筑,帕邦喀在藏語里意為“巨石宮”,原來又叫貢嘎瑪如宮。整個建筑的修筑在一塊在山坡上探出來的巨石平臺上,宮殿的一面呈半圓,弧線型的宮殿建筑在西藏傳統建筑中比較少見,除了布達拉宮兩邊的宮墻,其他的宮殿和寺廟建筑基本都采用方形。宮殿的入口是一個碑狀的立面,整個建筑的造型和巨石融為一體,形似一只馱著方碑的神龜。傳說文成公主在用八卦推算拉薩的方位的時候,就指北為玄武。于是松贊干布果然在拉薩北郊的娘熱溝處,找到一塊狀似烏龜的大石,并在此修建帕邦喀。

      轉山時節,人們在宮殿下設立了小茶館,供應甜茶和小吃,讓爬山的人們有地方歇腳。僧人也在巨石下設立念經的法壇,路過的人可以進去施供。

      轉山路上,會經過曲桑、位于色拉寺西山的撒卡扎日和東山的曲定寺,然后到達普覺寺,從奪底鄉出來。特別要提的是撒卡扎日,在色拉卻頂(卻頂在藏語里是塔的意思),即現在的色拉寺上方2-3公里處,并不起眼。但這里曾經是宗喀巴大師的修行洞,根據杜培華所著《拉薩踏古》,當時宗喀巴大師盛名遠揚,明成祖朱棣三番五次的派人來拉薩請宗喀巴入京。但此時宗喀巴整頓佛教計劃不再是樹立宏愿,廣布規模的時期,而是正在施行,完成的時期。于是為了躲避朝官,他和大弟子釋迦益西躲到撒卡扎日,在半山腰上一面修行,一面注視朝官的動向。為了隱蔽行蹤,宗喀巴命令弟子白天不要生火做飯,以免煙火泄漏了去處。

      尋芳

      撒卡扎日有一處泉水,可供僧尼飲用,當地人相信泉水有治病的功效,于是轉山的人們會排隊取用。居然就這樣在半山腰形成了堵塞的長龍,人們次序井然的耐心等待,前后就此攀談起來。還有人把在山上采來的酸模,和前后分享。這種植物是大黃屬,塔黃的親戚,每年6-8月雨季的時候就會在山上大量生長,由于其葉莖帶有酸味,是天然解暑食品,也會有人采集到八廓街兜售,還有減肥的功效。酸模成為轉山一寶,葉梗可以食用,葉子還可以用來當帽子,遮陽避日。拉薩的陽光紫外線特別強烈,即使看起來陽光不是很毒辣,有時候甚至飄過一塊雨云下起小雨,但是從帕邦喀到普覺寺,全程走下來至少5個小時,愛美的拉薩女子,總是會從頭到腳做好全副武裝,除了平日戴的口罩,大帽子,還要加上陽傘,加上姑娘們圍在腰際的邦典,于是半山出現了一條移動的彩帶。

      雨季的山上,開滿了各色的鮮花,其中包括娟毛薔薇,果實成熟后為紅色或者黃色,它嚼在口里有一種酸甜之感,果實和花朵可入藏藥。娟毛薔薇藏語里稱為“色”,也正是色拉寺名字的由來。話說宗喀巴在撒卡扎日修行,注意到周圍開滿這些美麗的白色花朵,由于喜愛,他就經常來看花,一日在花樹附近聽到馬鳴,四處尋找,發現聲音從灌木下傳來,命弟子在灌木附近挖掘,竟然挖出馬頭金剛佛像,視為吉祥,于是命弟子釋迦益西以灌木位置為準,修建了黃教寺廟——色拉寺。

      沿著山脊慢慢的走,遠看是翠綠的山上,長滿了各種植被,植被茂密的山窩,還會有泉水,可以取用。在曲桑山頂,有一處掛經幡的巨石,坐在地上的人忙著把自己的祈愿寫在經幡上,而后爭相將經幡在高處掛起。山頭是一片五彩斑斕的世界,隨風飄舞的經幡,也叫風馬,將人們的祈愿帶向遠方。還有一種紙制的風馬,人們會在山口,迎著山風,向著天空拋撒,口中念著經文,期待風吹著風馬,飄遠。

      轉山的隊伍摩肩擦踵緩慢的前行,有些拖家帶口,將幼童背在肩上;有的還帶著小狗;喜愛音樂的人將手提音樂播放器的音量開到最大;體力好的年輕人干脆一路放聲唱了起來,其他的人會附和著,于是以往寂靜的山嶺,頓時變成狂歡的海洋。大家唱的有流行歌曲,也有藏戲的選段,悠揚的歌聲,絲毫讓人感覺不到這里的海拔高度有近4700米,歡樂的氣氛感染了每個人。

      不僅拉薩,拉薩周邊的人也會在這個時候來此轉山。每經過一個山脊,就是一個制高點,也是煨桑和休息之處,沿途大約有4到5個這樣的休息處。人們會席地而坐,吃點食物補充體力,同時登高望遠,俯視拉薩的全景。

      由于這條轉山路線并不為游客和驢友所熟知,所以偶然出現的陌生面孔就成為稀罕,轉山的藏族同胞會熱情的跟你打招呼,并遞上干奶酪和酥油茶,一邊招呼,一邊熱情的詢問你從哪里來?沿途有幾處坡陡路滑的地方,在你進退兩難的時候,旁邊會及時的伸過來一雙手臂,攙扶著你度過困難,當你回頭道謝,他們只是友好的一笑,又繼續前進了。轉山不僅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離,也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

      我常感慨藏民族天生爛漫隨性,似乎沒有什么事情是必須當天完成的。但他們又可以不辭辛勞的轉山,甚至月以繼日的磕長頭到拉薩朝佛,其執著精神不可戰勝,足以感動一切。如果不是跟他們行走在一起,是無法感受的。

      所以,走,轉山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