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莫奈及印象派繪畫的社會面相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5月26日11: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沈語冰
    散步,帶陽傘的女人(油畫) 1875年  莫奈散步,帶陽傘的女人(油畫) 1875年 莫奈
    阿讓特伊的劃船者(油畫) 1874年 馬奈阿讓特伊的劃船者(油畫) 1874年 馬奈

      美國藝術史家邁耶·夏皮羅在《論抽象藝術的性質》一文中提到:早期印象派繪畫中有那么多自然率真的日常社交——野餐、散步、聚會、度假、劃船的場面,這在以前是很少出現的。這些場面表面上看是一個城市的田園詩,展現的卻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娛樂休閑的客觀形式。同時他還指出,印象派的一大根本技法就是把事物分裂為很精細的色點,描繪出眼睛一瞥所捕捉到的情景,也就是所謂的“印象”。在這樣一種偶然的瞬間視覺中,他們以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發現了一種新的感受力狀況——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與城市的游玩者、奢侈品的光顧者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看到的這些野餐、散步、節日、劃船、郊游等幾乎占據了印象派題材的百分之八九十。這是個大問題,為什么之前沒有出現的題材,獨獨到了印象派就大量涌現了呢?從這個角度去看莫奈的畫展,或許會有一些新的思路。在印象派繪畫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用餐的場面。用餐,本來是屬于私人領域的事情,以前很少有人在公開場合用餐,而這恰恰是巴黎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的一個新現象。19世紀60年代,巴黎發生了一次意義深遠的城市改造運動,一般被稱作“豪斯曼改造計劃”。巴黎改造以后,產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所謂現代城市娛樂業和休閑方式的誕生,都率先發生在巴黎,因此出現那么多草地上的野餐也就不足為奇了。人們開始走出家庭,把用餐這樣的私人活動都挪到公共場合進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郊游、散步。例如馬奈所畫的莫奈一家人,還有莫奈本人的作品,大都是描繪休閑娛樂的活動。此外,林蔭道、咖啡廳、百貨大樓的櫥窗都成了現代城市的風景,都是很新的題材。被印象派納入再現范圍的,還有巴黎郊區的那段塞納河。這些就是印象派熱衷于創作的題材。夏皮羅很敏銳地感覺到了印象派的題材和他們反映的社會內容的革命——這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是庫爾貝和巴比松畫派,也只是有限地反映社會現實,沒有如此大規模地反映城市生活和中產階級生活。這就是印象派的新視角。今天我就想通過這樣一個視角去拓寬我們觀看印象派的視野。

      講印象派離不開整個巴黎的大環境,我們講的現代性中,可見的景觀以一個都市化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最早就是從巴黎開始的。巴黎到了19世紀70年代,已不僅僅是法國的首都,而是被公認為整個歐洲的中心。這與豪斯曼的改造有關:從1860年開始,在長達17年的改造中,豪斯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幾乎重建了這座城市。

      經過改造后的巴黎,景觀出現了。20世紀下半葉,專門做景觀研究的情境國際團體,比較有名的是德波,他的《景觀社會》是一部經典著作。按照馬克思的說法,資本的一次介入是進入產品生產領域。德波則認為二次介入就是介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也變成了景觀。大家知道,巴黎的許多餐館是露天的,人們享受在外吃飯、喝咖啡的感覺,因此,連吃飯都成為了一種景觀,或者說是一種“秀”。可見資本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的,一些私人領域被剝離出來,原本很私人的事務——比如用餐和談情說愛等,現在無不公開化,成了畫家筆下的風景。所以說,巴黎改造的后果之一,就是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景觀。

      莫奈雖然出生在巴黎,但他畫巴黎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畫的是“大巴黎”,也就是巴黎郊區。《卡普辛大街》是改造過的巴黎的鳥瞰圖,是從陽臺上俯瞰卡普辛大街的情景。大街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人群,這種瞬間的印象成為了典型的印象派畫家創作的主題。畫中的人都像符號一樣,成為風景當中的一部分。這是我們講的“景觀”這個詞的一個涵義;而另一種意義上的景觀,不像莫奈畫中這樣俯瞰的全景,而是采用一個獨特的視角,像一張快照。那么,這種快照式的作品反映了什么問題呢?就是人們不僅可以看風景,人們自己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被看、相互看,去觀察對方到底是什么身份:富翁?土豪?還是小資?相互之間辨別身份,也成了當時社交場合的重要內容。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成為了印象派著力捕捉的一種感覺。最有名的,就是馬奈的《阿讓特伊的劃船者》。

      馬奈作為印象派的一位關鍵人物,必須要重點提一提。不講馬奈,我們恐怕無法了解莫奈及整個印象派。他不僅啟發了莫奈的繪畫,而且直接資助了莫奈,助他度過了生活上最艱難的階段。莫奈作為一位印象派的大師,他的繪畫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同一題材上反復畫上數十上百張作品,如魯昂教堂、日本橋、睡蓮等。由于從小不愛讀書、只愛畫畫,莫奈在整個印象派中不善言辭,從來不參與理論問題的爭論,包括色彩理論這種最先進最革命的理論。到了晚年,他為自己造了一座花園,足不出戶。他自閉的性格讓他很少與外界來往,除了幾個畫家朋友之外,他在最后的幾十年就待在為自己營造的吉維尼花園里,畫了幾十年睡蓮。在早年和中年,莫奈也是一個比較自閉的人,所以,馬奈對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直接資助,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講到莫奈的風景畫,我想為他的風格發展做一個簡單的分期。之前我翻閱了國內外出版的一些畫冊,以及別人的研究,關于莫奈作品的分期,大都沒有一個定論。我的分析也是個人見解。在19世紀60年代,莫奈的作品還是以寫實主義、巴比松畫派的技法為主的,那時莫奈的畫造型非常嚴謹,人物是人物,海水里也沒有五顏六色,就是藍色,只不過是不同色調的藍。但是,他對光影已經很敏感了,這是毫無疑問的。到了70年代,是他和其他畫家創立印象派的時期,也是他自己開始探索自身表現方法的時期。1873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上,他展出了《日出·印象》,結果遭到了批評。許多人認為莫奈不會畫畫,所以,“印象派”開始是個貶義詞,指的是潦草、未完成的畫風。而此時莫奈畫的河面,已經由之前的一片藍色變成了色彩斑斕的光影效果。大量筆觸暴露在外,而60年代這些筆觸還是修飾得相對光潔的,還是寫實主義的畫風。他在阿讓特伊創作的風景畫,都是70年代的。到80年代,我把莫奈的作品稱作“粉狀”時期。很明顯此時的作品與70年代又不一樣,除了保留色彩的明亮、鮮艷、繁多、復雜以外,他的用筆更加細膩,筆觸從過去的大筆觸變成“粉狀”的小筆觸,所以我把這個時期稱為莫奈的“粉狀時期”。這可能是受到了點彩派的一些啟發,但是莫奈的筆觸比點彩派更加精致、唯美。90年代,我把莫奈的作品稱作“霧狀時期”。無論是“干草垛”系列、“魯昂教堂”系列,還是90年代末到20世紀初的“倫敦泰晤士河”系列,都是模模糊糊的一片霧狀。據說那時莫奈的眼睛已經出了問題,他看事物都是模模糊糊的。當然也有個別例外,但這個分期在風格上呈現得非常清楚。最后,是20世紀以后,他畫的睡蓮等花園景物,又有大量筆觸出現,但呈現為更加強烈的書寫性和抒情性。大家看莫奈晚期有些作品都沒有底色,顏料直接畫在畫布上,色彩基本上是用線條寫出來的,有時候還有意識地加入了黑線條的勾勒。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更多地類似于東方作品,尤其是日本畫和中國畫,形象都是用線條在平面上勾勒出來的,而不是團塊在深度中造型的。

      剛才提到,工業的發展成為事實,大量的小資產階級從巴黎涌向了風景區,帶動了娛樂業的發展。這些社會因素對風景畫家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風景畫如何來表現工業和小資。這一時期,莫奈的很多風景畫是在阿讓特伊完成的。《阿讓特伊的風景》這張畫,他選擇了阿讓特伊的一處河岸。河邊的樹木草叢很入畫,還有水,大概是莫奈最喜歡的。因為天光云影,最能反映出莫奈對光的探索(包括莫奈晚年的睡蓮系列,都畫的是水倒映著天空的感覺)。河岸的對面是個教堂,同時還有兩個很醒目的大煙囪。那么,怎樣將大煙囪和教堂在一張風景畫中協調起來呢?莫奈動足了腦筋,要在風景畫里協調這些因素。這幅畫他選擇的時間點應該是傍晚時分,太陽已經下山了。工廠大概已經下班,煙囪就沒有冒煙。豎直的煙囪、教堂的尖頂、塔樓和帆船的桅桿,包括這里的樹,都形成了垂直線,還算是協調的。尤其是在遠景里面,大煙囪好像不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莫奈在此還是處理得很成功的。

      在阿讓特伊時期,莫奈創作的是純粹的風景畫,完全看不到工業的存在。《阿讓特伊的收費橋》、《阿讓特伊的鐵路橋》、《阿讓特伊的橋》、《紅色的船,阿讓特伊》等畫讓人賞心悅目,正因為他刻畫水與波光以及藍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的絕技,在70年代的筆觸中最好地體現了出來。我不知道在座的更喜歡70年代的這批作品,還是80年代的“粉狀”作品。我更傾向于70年代的這批作品。你們看這是他在同一個角度對橋下河面的處理,用的幾乎是原色,一層層地疊加,用色彩堆積起了水面及水面的倒影。強有力的筆觸正好可以捕捉到他想要實現的光影效果。還有他畫的阿讓特伊的游人、河岸、林蔭道、帆船、大片天空和云彩,都很入畫,也是畫家最擅長的。

      《散步,帶陽傘的女人》是莫奈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妻子卡米耶帶著孩子在大片的罌粟花地里散步。斜線的構圖形成了一個對角線,頂天立地的樹叢豎立了坐標,大片的花叢中是孩子和散步的人。這就是典型的印象派時期莫奈的作品了。這些作品美輪美奐,到了幾乎無可挑剔的程度。在這幅畫中,莫奈把印象派對光的處理推向了極致:一般畫人物很少把臉部放在陰影里邊,而莫奈大膽地把人物的主要部分放在陰影里,只有衣服的邊緣和面紗上可以見到一些強光,從而產生了劇烈的張力。要是放大看的話效果會更加驚人。另外,畫家有意識地壓低地平線,讓人物高傲地聳立在視線之上,如同一座紀念碑。正因為這樣,它成了印象派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

      (作者為浙江大學教授,本文是在“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上的演講稿,原文一萬余字,發表有刪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