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電視欄目、節目的同質化,與其說是節目形態問題,不如說反映了當下電視欄目、節目的生態危機。這種生態危機表現在單獨的繁榮、無序的競爭、資源的浪費、價值觀的迷失
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在創辦20年、制作播出近800期之際,獲得第二十三屆星光獎“優秀欄目成就獎”,這是對欄目主創的充分肯定。20年來《梨園春》在堅持本土原創的同時,向更多樣化的時代特征靠近,在堅持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努力推進傳統內容的創造性轉化,給中國電視文藝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994年《梨園春》初創時,僅僅是把舞臺上的戲曲照搬到電視上,觀眾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關注。1999年欄目徹底改頭換面,確立了百姓戲迷擂臺賽的核心形式,實現電視媒體與百姓生活的對接,從封閉到開放,從被動到互動,從舞臺到民間,從錄播到直播,一下火爆熒屏。它以融合了電視媒體、戲曲本體、觀眾參與的創新樣態,有效應對了之前對戲曲節目在電視上到底姓“戲”還是姓“電”的質疑。從百姓業余選手打擂到專業選手打擂,從老年朋友打擂到少年兒童打擂,《梨園春》的節目理念一直沒有變。為了滿足觀眾不同需求,《梨園春》陸續開設了《好戲天天看》《擂臺緊急風》等子欄目,還推出了《“梨園春”戲迷故事》電視短劇。2005年《梨園春》啟動“擂響中國”全國戲迷擂臺賽,河南地方戲劇種之外的各省地方戲劇種選手都能參加。緊接著,又與山東、天津、遼寧、河北、安徽五省市的電視戲曲欄目聯辦該活動,促進了全國電視戲曲欄目的溝通交流,提升了戲曲文化的影響力。2006年,與中國劇協聯合推出了“《梨園春》專業戲曲演員擂臺展演活動”,為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的成長進步提供機會。目前《梨園春》正在進行“名師高徒”擂臺賽,以經典傳承的門派戲曲為主,加進了名人名家名演員元素,新穎別致。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觀眾需求出發,以創新的電視理念設計節目,成為《梨園春》成功的法寶。但不管怎么變,《梨園春》堅持“戲曲擂臺”不變,這也是《梨園春》的節目之魂。
《梨園春》問世10年后,河南臺又有兩個文化欄目與觀眾見面,一是展示武術文化的《武林風》,一是弘揚文物收藏文化的《華豫之門》。又一個10年后,《漢字英雄》和《成語英雄》把漢字文化推到了世人面前,好評如潮,勢頭強勁。單獨看這些欄目似乎都是孤立的,但仔細揣摩,它們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正是這一個個文化欄目合力形成了河南電視臺鮮明的文化性格,那就是始終堅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的高度決定欄目的高度。所謂文化自信,是要在競爭十分嚴酷的電視節目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語言和語法,既廣納百川,又不失本土文化風格。否則,在大浪淘沙的競爭中難逃失敗的命運。今天電視欄目、節目的同質化,與其說是節目形態問題,不如說反映了當下電視欄目、節目的生態危機。這種生態危機表現在單獨的繁榮、無序的競爭、資源的浪費、價值觀的迷失。
本土化原創品牌不僅是電視臺的立臺之本,也是地方文化形象的代表,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空間。電視語言風格既要和自己的文化底蘊相匹配、和現代時尚的電視文藝思維相對稱,更要和時代精神、社會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生長出自己的競爭力。堅持用現代眼光和現代電視思維傳播傳統文化,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來參與世道人心的滋養、構建,并進一步轉化為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從這個較高的要求上來講,《梨園春》的這次獲獎,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