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專家相聚杭州為畬族歌舞把脈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5月16日10:44 來源:中國文化報

      近日,“畬族民歌民舞的多元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60位專家學者、非遺保護工作者和相關的代表性傳承人與會,共同商討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畬族民歌民舞的傳承問題。

      傳承主體是畬民

      畬族作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散居于閩、浙、贛、粵、皖等省。在浙江省,大致分布在麗水、金華、溫州、杭州等地。在畬族的傳統習俗中,向來喜歡以歌傳話敘事,以歌抒發情懷,以歌傳史頌贊。歌聲飄蕩在畬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婚姻戀愛,以歌為媒;喜慶節日,以歌為賀;祭祀祖先,以歌代辭。可以說,歌唱是畬族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畬族人的生活習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口耳相傳的民歌在年輕人看來已經沒有了吸引力,畬族民歌的傳承已呈現出危機。

      為此,近年來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制定畬族民歌保護規劃、舉辦畬族民歌大賽、建設畬族民歌傳承基地、編纂出版畬族民歌匯編;浙江省文化廳還在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高校成立了非遺研究基地,為畬族歌舞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然而,畬族民歌民舞的保護之路并非坦途,遇到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近年來各地舉辦的三月三歌會,雖然對畬族民歌的傳承有很大促進作用,但是歌會往往被辦成只有少數畬族歌手參加的集會,其他人并沒有多大的熱情。還有的地區將其與旅游相結合,因為開發不當,出現了不倫不類的表演等。

      對此,不少與會專家表示,畬族人是畬族民歌民舞的重要傳承力量,應該予以重視。福建師范大學教授藍雪霏認為,畬族人才是畬族民歌民舞的傳承主體,經她幾十年深入調查發現,不少畬族人在外出打工閑暇時,仍會自發地搭棚聚唱,雖然條件簡陋,但前來參加的人依然很多。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黃大同表示,保護畬族文化,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但是對于畬族民歌民舞的傳承,從根本上說,畬族人才是內在動力。

      核心不應變,保存很重要

      如何原汁原味地繼承和發展畬族民歌民舞,專家們認為,首先是在非遺保護工作中,不能背離了本真性原則,否則就會在傳承和保護的導向上產生負面影響;其次是要下大力氣做好記錄和保存工作,為未來留存珍貴資料。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宋瑾說:“非遺會在傳承的過程中發生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其核心的文化基因不應變,我們要保護的正是這種基因。”對此,浙江省舞蹈家協會秘書長潘嵐表示贊同,她說,在傳承發展非遺項目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維護非遺項目的本真性,如果這一屬性改變了,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對畬族民歌民舞而言,首先要研究畬族民歌民舞的本真性到底是什么,其特定的語匯是什么,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談發展,否則對非遺項目的危害是極大的。”

      專家們建議要做好記錄和保存工作。藍雪霏研究畬族音樂已有30年光景,多年的田野調查讓她深感“歲月無情”,“很多畬族音樂逐漸消亡,我們要盡可能多地保存好現有的傳統音樂形式,使這份遺產能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黃大同對此表示贊同:“我們應為后人記錄保存好現在的民歌民舞,為未來留存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另外,與會專家還指出,政府對畬族民歌民舞的支持很關鍵。政府及文化部門應幫助畬民解決相關的難題,比如畬族迫切要求營造歌場,改善歌唱環境的問題,以及幫助畬民設立傳統文化基金,建立畬族文化傳承基地,協助他們開發出相關的產品等。記者 杜潔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