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回族作家王樹理是50歲以后才開始小說創作的,但是進步很快。從2002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一生清白》算起,已經先后創作并出版了長篇小說《黃河咒》和中篇小說集《第二百零七根骨頭》。這次又由山東文藝出版社推出了長篇小說《卿云歌》。他的這些作品,大都是先在文學刊物發表,廣泛聽取意見、反復修改后才出版,其創作態度十分認真。這部《卿云歌》尤其是這樣。王樹理的小說,根植于黃河沃土,發力深長,蓬勃健旺,感人肺腑。我每一次捧讀,都在深刻忘我的沉浸中受到強烈的震撼,這是真實的力量,也是一個作家的力量。他的這部長篇小說,使他的創作增添了更為豐厚的積累,抵達了另一個境界。
王樹理的文字有一種難得的陌生感,這在當下的書寫潮流中尤其難能可貴。他在寫作時能自覺地擺脫時代話語框定下的造句方式,寫出自己的風格,找到自己的語調。一個能逆時代語調寫作的作家是最寶貴的,這不單要有高深的文學修養,更需要一種內在精神的支撐,一種深入骨髓的生命原色的信仰。
從結構上來看,這部小說是板塊式的:第一個板塊是萌發革命階段,第二個板塊是抗日浪潮階段,第三個板塊是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第四個板塊是改革開放階段。小說的寫法是沒有定規的,放開寫,只要能寫出自己的意味和特色,什么方法都可以嘗試。當然,板塊式的結構對書寫者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作者把每一個板塊都磨練好,寫好每一個細節,更要有速度感,有些情節、細部,要摩擦起火。再者,小說《卿云歌》這個題目取得不錯,但是從《卿云歌》到《義勇軍進行曲》之間還有一些具備時代表征的歌曲,似乎可以多加筆墨,以營造出一種百聲交集的歷史縱深感,這對于一部史詩性作品的完整性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這部作品是一個地域性的史詩書寫,是對時代變幻中黃河流域一個小范圍的書寫,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高懸文本之上的是一種與自然、與萬物對話的普世情懷,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對天道倫常的敬畏,是一種大情懷。
文學作品和生活情感的關系,可以比喻為“氣”和“血”的關系,這里借用了中醫的一個概念。對生活的目擊、親歷,積累了寫作的素材,有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這好比“血”;但作者還要有精氣神,有激情,這是“氣”。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氣血不足,有礙循環。王樹理“氣”和“血”都不缺,于是他的作品就有了力量。
山東作家缺“血”的不多,缺“氣”的不少。沒有感情,沒有氣概,血不能暢流,這是大問題。在王樹理這里,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