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戲劇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3月07日12:06 來源:中國民族報
    形象名異的儺面具。形象名異的儺面具。

      “儺”, 一種驅邪納吉、酬神娛人,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和藝術特點的民間文化活動,經過三千年的演化,成為一種獨特而神秘的文化現象,并逐漸受到各國專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的儺文化也從深閨走向殿堂,被賦予“中國戲劇活化石”的美稱。

      “世界的儺戲在中國,中國的儺戲在貴州,貴州的儺戲在德江。”近日,記者有幸走進這個“儺戲之鄉”,感受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在當今的生存狀態。

      儺戲在民間:祝壽消災都要唱

      在貴州省德江縣,儺戲是一個很生活化、很流行的活動。若是有哪家為老人祝壽、給小孩“過關”(即許愿消災)或給病人消災祈福等,都會請儺戲師傅到家中表演。

      儺戲表演融合原始的音樂、戲劇和儺面具代表的24神,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場儺戲表演少則兩三天,多則達半個月。

      因為交通相對閉塞,德江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儺戲風格和傳統。據德江縣民宗局副局長吳昌輝介紹,德江目前有130多個儺戲壇,每個壇都有一名掌壇師傅帶領著3至5名儺戲師傅,為村民們表演儺戲。這里的儺戲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

      德江縣的儺戲分茅山教和師娘教兩大教派,其中師娘教的儺戲師傅都是女性,現在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在“文革”期間,德江的儺戲受到沖擊,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又復蘇發展。

      幽默、風趣、詼諧的儺戲語言;牛角、師刀、竹卦、令旗和扎壇中的剪紙、繪畫等儺堂戲道具;或驃悍兇猛,或穩重內斂,或奸詐滑稽,或溫柔妍麗的儺戲人物,生動地表現了土家族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而《關公斬蔡陽》、《安安送米》等儺戲演繹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沐數千年風雨仍熠熠生輝,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此次德江之行,恰遇儺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安永柏的大徒弟“出師”。按照規矩,他要請本壇的師傅開壇唱儺戲,并邀請其他壇的儺戲師傅觀摩,才算真正出師,今后就可以自己帶徒授藝。

      安永柏介紹,這次儺戲要唱三天,經過“開壇”請神、“開調”請戲、“閉壇”送神三個階段。第一日開壇“請神”,請來了德高望重的80多歲的儺戲扎壇師傅,前來制作扎壇用的各種剪紙。而承擔唱“請神”重任的則是安永柏的另一個徒弟,也是他的大兒子。

      “我的三個兒子都跟著我學儺戲,大兒子基本已經全學會了,算是真正的子承父業了。”安永柏笑著說道。

      儺戲中還有一些表演絕活,如“上刀梯”、“下油鍋”、“踩紅鏵”、“開紅山”等。安永柏的絕活就是“開紅山”,這是一項把小尖刀插入頭頂,再拔出來卻毫發無傷的絕技。

      “大徒弟把我的技藝差不多學全了,就差‘開紅山’這一項。我得觀察他今后的表現,再決定要不要把這項絕技傳授給他。”安永柏說。

      從小跟隨父輩學習儺戲的安永柏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儺戲唱詞和舞蹈步法,他執掌的儺戲壇是德江比較“紅火”的一個。每年,他和徒弟們都要被村民們邀請去唱100多場儺戲。“每場我們收取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費用,回來以后幾人平分,沒有師徒之分。”安永柏說道。

      除了周圍的村民,貴陽等地的居民也邀請儺戲師傅們去唱儺戲。德江儺戲是曾多次去美國、日本等國參加演出,充分展現了儺戲的文化特色。

      儺面具受寵:精湛雕刻藝術性強

      提起儺文化,不得不提其中重要的一個道具——儺面具。儺戲面具,在德江民間被稱為“臉殼”、“鬼臉殼”,是表現儺戲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態的主要道具。德江儺面具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當地傳統的民間木雕工藝代表。

      德江縣長征村的土家族村民王國華,祖輩都是儺面具雕刻藝人,他也做得一手好活兒,是儺面具雕刻的省級“非遺”傳承人。王國華介紹,儺面具人物有50余個,按人物性格特征,可分為威武兇猛、端莊秀麗、慈善祥和、丑陋詼諧四類。

      儺面具的制作以柏楊樹和酸棗樹的樹干為原材料,制作工序繁多,要經過取材、制坯、雕刻、著色、上漆成品5個流程、20多道工序,均為手工制作。“最難雕的要數這個‘開山猛將’。”王國華拿起一副威武的面具對記者說,“你看他的輪廓、表情、色彩都是眾多面具里比較復雜的,雕刻一個得需要兩天時間,其他簡單的一天就行。”

      近年來,隨著各界對儺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王國華的精湛雕刻手藝逐漸受到認可,多次參展獲獎。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王國華帶去的30多副儺面具在短短兩天就被購買一空。他還帶著作品前往法國、荷蘭、比利時進行展出,受到好評。一些機構和個人慕名而來,購買王國華雕刻的儺面具,他的儺面具逐漸銷往四川、廣州、上海、北京等地。

      “來訂購的客戶大部分是博物館和一些藝術收藏機構,也有藝術家和學者,有的客戶每年都要訂購100副以上的面具。”王國華說,近年來,因為訂單的增加,他和徒弟們都忙不過來,經常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11點。現在,他一年雕刻儺面具的收入能達十幾萬元。

      “以前妻子不讓我雕,把我趕去地里做農活,現在反過來幫我打下手。”王國華說,從事儺面具雕刻的不菲收入不僅改變了家人的態度,也改變了周圍年輕人的態度。很多年輕人都來向他拜師學藝。

      但王國華收徒有自己的要求。“主要看他有沒有藝術天分。”王國華說,現在,他已經收了十幾個徒弟,有幾個已經出師自己帶徒了。

      打造“中國儺城”:儺文化成“軟實力”

      儺文化,是德江最富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作為國內保存儺文化最完整的地區之一,1993年3月,德江就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儺戲之鄉”的稱號。2006年,德江儺戲也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中。

      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對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日益重視,儺文化也成為德江縣全力打造的一張“文化名片”。用德江縣縣長李云德的話說:“德江要發展,民族文化決不能丟,這是德江最有競爭力的‘軟實力’。”

      德江縣民宗局副局長吳昌輝介紹,在確立國家級和省級儺文化“非遺”傳承人的基礎上,德江縣還將130多個儺戲壇的掌壇師傅納入縣級“非遺”傳承人保護行列,每年給予一定的補助資金,并要求各傳承人每年都要將自己開展的傳承活動和效果進行總結匯報。在德江縣城,還修繕了一些儺戲表演的固定場所,定期邀請儺戲師傅為游客表演。

      校園傳承也是德江縣有關部門主抓的一項工作。當地政府鼓勵儺文化傳承人到學校開課。儺面具雕刻傳承人王國華就在當地的小學開設了儺面具雕刻課程,現在已經有40多名學生和6名老師參加學習。

      2012年11月,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德江儺戲,德江民族中學邀請貴州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劉強精心編排了一套融入儺戲舞蹈和音樂元素的《儺韻操》,并在校園加以推廣。

      在德江縣城的人民廣場,儺面具浮雕裝飾的墻壁、儺面具裝飾的垃圾桶、廣場豎立的“上刀山”刀梯……都讓你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儺文化氛圍。如今,德江縣委、縣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在城南新區籌劃興建“中國儺城”。儺文化,這一深入德江人靈魂的民族文化,將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