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在當今中華大地的許多鄉村,每逢農歷年時,民間的木版年畫依然是印制和應用著的民間藝術。人說它很古老,到底多古老?且不說文獻的記載,只說它的技藝就了不得,至少有三種堪稱“活化石”的古藝在里邊。
壹是雕版印刷。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品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咸通年間的《金剛經》,不單文字精美,插圖的線條也流暢而純熟,這表明至少一千二百年前中國人就用雕版來印制圖書了,后來的年畫就是從中誕生的。
一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雕版印制圖書,可是到了近代,由西方傳入了便利的石印術,鉛印術,后來是彩色膠印技術,漸漸雕版印刷就被放棄;可是唯有木版年畫至今依然使用著全套傳統的手工雕版印刷的工具與技藝。這也是我們稱中國木版年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梢哉f,如果我們現在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活態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就到年畫傳人的作坊里看。
貳是拓印。其實早在中國人發明雕版印刷之前,還有一種更古老的印刷術是拓(音踏)印。古代重要的記載刻勒于石。東漢靈帝曾將《論語》、《春秋》、《周易》等七種經典的標準文本,刻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陽太學門外;這便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寫,把太學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發明用紙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給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發明就是為了滿足文字與圖畫大量復制和廣泛傳播的要求。從我國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待到輕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版印刷一出現,拓印更多去為書法與考古服務,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然而,很少人注意到這種古老的拓印在年畫中還在使用著。比如在我國西南重要的年畫產地四川的綿竹,一直有一種拓印的年畫。這種拓印年畫與一般年畫不同——從刻版到印制與材料都不同。一般年畫的雕版是陽刻,文字是反字;拓印的版是陰刻,文字是正字。一般年畫印制是先在版上刷墨,后印在紙上;拓印年畫的版不刷墨,先敷上紙,噴少量的水,用凈毛刷將紙敷實(俗稱掌紙),然后用拓包蘸墨一點點將畫面拓印出來。年畫通常是五顏六色,拓印只是單色,就像碑帖拓片,多數為黑。綿竹人稱這種年畫黑貨。這種年畫黑白分明,十分爽目;墨色透亮,線條清朗,刀法考究,古雅迷人。現在綿竹年畫還保留多種古版和老畫樣,如《紫微高照》、《蟬宮折桂》等,應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一支風格別具的奇花異卉;這里的藝人以其獨擅其長的拓印而自豪。
叄是撲灰。中國木版年畫都用版印,唯有山東高密還使用一種特殊的技藝——撲灰。撲灰源自古代畫工使用的方法。在古代,畫工們代代相傳的最珍貴的東西是粉本。粉本就是單線白描的稿樣,常用于壁畫,也用于別的各類繪畫。歷史上著名的唐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圖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都是冠絕古今的用于繪制寺觀壁畫的粉本小樣。
粉本最初畫在獸皮上,后改用絹或紙。使用粉本的手法多種:有的在粉本的線條上扎許多距離相等的針孔,作畫時在粉本上灑上顏色鮮明的色粉,讓色粉從針孔漏下來,使畫樣清晰地顯現在畫紙上,便可據稿作畫;也有的在粉本的線條上,用靛藍粉復勾一遍,然后鋪在畫紙上,用手撲一遍,將復勾的色粉留在紙上,再去依樣描繪。高密的撲灰就是這種古藝,它們使用的復勾粉本的材料是木炭條。木炭條在古代畫工那里叫“朽子”。朽子易涂易改——我們常用的成語“九朽一罷”就是從這里來的。由此可見高密撲灰畫技傳之久遠。如今無論畫壁畫還是別的什么畫,都不再用粉本和撲灰了,然而,這種古老又智慧的撲灰之藝,還依舊為高密年畫藝人有滋有味地使用著。
看似并不復雜的民間版畫,竟然包含著如此深遠的歷史和非凡的來頭。故而說:
精英藝術,與時俱變,民間文化,千古猶存!蝰T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