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tài) >> 正文
八桂大地,民歌眷戀。在當?shù)兀赜小皬V西是歌海,柳州是中心,魚峰山是中心的中心”的說法。魚峰山是歌仙劉三姐升天的地方,如今這里成了方圓百里各族群眾交流山歌的天堂。寒冬臘月,冷風擋不住民眾對山歌的熱情。每逢周末,魚峰山下、龍?zhí)度叡泔h蕩著婉轉的旋律和悠揚的歌聲,從年過古稀的老人到穿著時髦的青年,還有稚嫩天真的孩童,對山歌都懷著講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山歌的天堂
一場冬雨過后,寒風蕭瑟,家住柳州市魚峰公園附近的韋大爺像往常一樣踱到魚峰山下,這里早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歌仙廣場上,一群男女伴著樂曲旋轉起舞,隨身的包裹在場邊壘成了小山。旁邊的亭臺凳椅,有滿臉皺褶的老人在下棋品茗,也有打扮時尚的年輕人在跳操奏樂,還有用水毛筆在水泥磚上表演書法的民間藝術家……“今天天氣不好,人來的不多,平時這里能有上萬人。”韋大爺說。
對歌是魚峰公園里最熱鬧的活動項目。柳州山歌源遠流長,從唐代開始就已流傳開來,飽經風霜卻經久不衰。壯族人愛唱山歌,素有“以歌代言”的習俗,歌曲內容多以生活為題材,出口成歌,形式多樣。其中對歌是柳州傳統(tǒng)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形式,其語言詼諧生動,出歌犀利迅速,常常讓聽者為之捧腹。
只要天氣晴好,在魚峰山腳下,大群的青年男女老少抱團圍成一個個圈,圈子中央,或一男一女,或兩男一女、一女兩男分為兩方對歌,也有“三角對唱”,你來我往,此起彼伏。旁邊的觀眾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其中還有人拿著錄音機和攝像機錄下對歌的精彩片段。“不管是歌才滿腹的‘歌王’,還是只有‘三板斧’的初學者,在這里總能找到對手。很多歌手都有大批的粉絲后援會。”韋大爺自己就是熱心粉絲,他對每一個歌手的能力、特點都如數(shù)家珍,他說公園里還有人專門兜售歌王們的經典曲段。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zhí)叮K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這是流傳在柳州的民間歌謠,傳說劉三姐當年便是在魚峰山下傳歌教化百姓,并在此騎魚升仙。廣西山歌學會副會長黃曉平說,魚峰山一直以來都是桂中地區(qū)的山歌圣地,吸引了柳州及周邊市縣的眾多民間山歌愛好者前來學習和對唱。“劉三姐在魚峰山傳歌并騎鯉成仙,民間歌手能在魚峰山唱山歌,被視為一種莫大的榮幸。”
多年來,魚峰山下的歌圩一直不曾改變,凡到重要節(jié)日和周末,魚峰山前都會舉行大型歌圩活動,人們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傳藝、以歌招商,以此懷念三姐,寄情放歌,其中以“三月三”和中秋節(jié)的歌圩最為隆重。如今,每年參加魚峰山歌圩的群眾超過300萬人次,在魚峰公園里,山歌對唱、戲曲表演等,人們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娛樂陣地。
讓歌圩成為經典
為深度挖掘“魚峰歌圩”最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柳州市文化部門在每年“三月三”和中秋節(jié)組織開展“劉三姐山歌節(jié)”活動,搭歌臺、唱山歌、對山歌,以“三高一專”(高素質的歌師、高水準的節(jié)目、高品位的藝術價值、專業(yè)化的舞臺)的標準打造精品歌圩。每次山歌節(jié),漢、壯、苗、瑤等來自廣西和外省各民族歌手齊聚魚峰山下,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年輕后生,歌臺多的時候達到十幾個,場面壯觀,往往是“一臺節(jié)目一出精品,一場歌圩一次經典”。
隨著“魚峰歌圩”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魚峰公園的山歌節(jié)已漸漸不能滿足群眾“自我表現(xiàn)”的需求。“‘魚峰歌圩’是群眾自發(fā)形成的富有柳州當?shù)孛褡逦幕厣幕顒禹椖浚橇菸幕l(fā)展過程中難能可貴的資源和機遇。政府從多層面、多角度出發(fā),深化歌圩內涵,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把‘魚峰歌圩’打造成文化柳州的代表性品牌。”柳州市文化局局長李麗珍說,為落實“魚峰歌圩”的建設,柳州市啟動了“魚峰歌圩365工程”,通過確立3個目標、6種風范、5項措施,將“魚峰歌圩”打造成領銜廣西的文化品牌,凸顯其龍頭示范作用。
2012年起,以第二批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為契機,柳州市陸續(xù)開展了一系列歌圩創(chuàng)建工作。結合2013年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jié)中的“山歌逗唱狂歡節(jié)”、撩翻“山歌王”歡樂擂臺活動,以“魚峰歌圩”首屆廣西山歌擂臺賽為載體,開展“魚峰歌圩山歌擂臺季季唱”活動,并作為一項持續(xù)化、常規(guī)化的賽事建章立制。魚峰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何世恰說:“開展山歌‘四進’(進機關、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學校),每月確定主題,組織山歌會,將歌圩文化與機關文化、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和校園文化相融合,形成主題歌圩月月唱是‘魚峰歌圩’的創(chuàng)建特色。以魚峰公園的歌仙廣場為中心,營造輕松、自由的山歌氛圍,讓山歌天天環(huán)繞柳州,唱響八桂。”
柳州市的歌圩文化并不局限于實體的廣場,其利用現(xiàn)代網絡平臺,大膽創(chuàng)新,讓歌圩從魚峰山下發(fā)展到網絡空間,并逐漸影響到廣西各地乃至西部各個省區(qū)。“網絡歌圩不僅創(chuàng)新性地引發(fā)了新一輪的山歌熱,還給社區(qū)開展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據(jù)魚峰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區(qū)長梁江介紹,大龍?zhí)渡鐓^(qū)管理人員組成的大龍?zhí)渡鐓^(qū)網絡山歌隊通過網絡用山歌與社區(qū)居民交流,解決居民間的矛盾糾紛,并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創(chuàng)建示范項目帶動文化惠民
2013年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jié)期間,百里如畫的柳江兩岸歡樂不停、激情不斷。與此同時,魚峰公園里,300多名來自柳州、南寧、桂林、河池等地的山歌愛好者齊聚一堂,上演一場烽火逐鹿的山歌戰(zhàn)。決賽當晚,數(shù)千名來自柳州和周邊地區(qū)的山歌愛好者聽得如癡如醉。家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88歲老人潘書明,約上另一名78歲的老伙計,坐了兩個多小時的班車,專程來趕歌會。魚峰區(qū)文化和體育局局長陳波說:“‘魚峰歌圩’的文化效應已經輻射全廣西甚至區(qū)外,帶動了柳州文化旅游的發(fā)展。”
現(xiàn)在的魚峰公園已不像早年的逼仄簡陋,歌仙廣場把相鄰的魚峰山和馬鞍山銜接起來,大大小小的歌臺廣場繞小龍?zhí)抖穑幪幘G樹成蔭,花鳥成群,山水相映。“改造魚峰公園,打造歌圩精品,為的就是給群眾文化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充分發(fā)揮‘魚峰歌圩’的惠民作用。”魚峰區(qū)文化和體育局副局長王敏珊說。
近年來,魚峰區(qū)以創(chuàng)建“魚峰歌圩”為契機,逐年增加對文化事業(yè)經費的投入,帶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目前,魚峰區(qū)擁有城區(qū)圖書館、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魚峰支中心、35個文化活動中心(室)、37個社區(qū)文化廣場等,100%的文化活動中心(室)正常開展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魚峰區(qū)培育了“魚峰之聲”群眾文藝會演、“立魚歡歌”廣場文化節(jié)、“每月一星”歌手PK賽等群眾文化品牌,讓陣地文化活動經常化。
2011年3月,紅豆社區(qū)發(fā)布了一個名為“武宣婆大戰(zhàn)柳州老鬼”的視頻,視頻中“武宣婆”郭秀蓮與一位柳州老人在魚峰山下對歌長達7個多小時,其機智、詼諧、犀利的對唱引起廣泛關注,被優(yōu)酷、土豆等網站紛紛轉載,如今,郭秀蓮的粉絲多達30萬人,還收到江蘇衛(wèi)視的邀請。通過“魚峰歌圩”的平臺,柳州的草根歌手紛紛走上全國舞臺。而從2009年開始,柳州市第四十六中附小把柳州山歌引入課堂;在去年,魚峰區(qū)在柳州市青少年宮成立魚峰“小歌仙”少年兒童藝術團,山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充滿活力的姿態(tài)發(fā)揚光大。
廣西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黃燕熙評價說:“‘魚峰歌圩’以傳統(tǒng)文化項目為抓手,豐富發(fā)展柳州山歌,豐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傳承柳州歷史文脈,為柳州市、廣西公共文化繁榮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