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他們,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群體。刻木記事、巖洞為宅、餐食野果、衣穿樹皮……他們跨境而居,保留了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在極度貧困中延續族群的血脈;他們長期居住在高山林地,每年有三四個月沒有糧吃。他們保留了最本位的美德:他人無糧吃,不管自家明日有無口糧,定毫不猶豫地共食;沒發生過偷盜,撿拾到東西懸掛高處以便失主尋找;從未有過離婚,發現第三者只能溝通和解;教育孩子吃苦耐勞、為人行善……
他們,就是神秘的莽人,而他們命運的改變,與一個人,一本書有關。
這個人叫楊六金,他寫的書《一個鮮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過去與現在》讓他一夜成名,也讓莽人這一族群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0年4月27日,云南省扶持莽人克木人發展現場會在金平召開,這標志著莽人扶貧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牛場坪村的莽人老黨員羅開文用手指著整齊的新房、嶄新的農田、縱橫的溝渠,還有學校、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等開心地笑了,這些全新的設施就如變魔術一般,在短短的時間內呈現在了他的眼前。
楊六金其人
如今的楊六金可謂是著作等身的人,可是,這個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學者,竟只讀到小學二年級。
1956年冬,在云南紅河縣寶華鄉座落村,一個男孩出生了。因為出生時只有六斤重,便起名為楊六斤,后改為楊六金。楊六金尚不記事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成了唯一的依靠。由于家貧,他在念完小學二年級后,便放下了書包。稍大些,他又學編織、泥工等。楊六金心靈手巧,待人和善。1976年,他被鄉領導看中,成了一名年輕的農科員。
楊六金的父親是彝族,母親是哈尼族。楊六金從小喜歡聽民族民間故事,愛唱民歌民謠。20世紀70年代,民族學、民俗學研究興起,他嘗試著收集整理民間故事、民歌等,并向外投稿。雖然作品稚嫩,但頻頻見報,對他是一種極大的鼓舞,鄉親們稱他是“山旮旯的讀書人”。
1983年,命運之神垂青了這個有準備的年輕人,他到云南民族學院語文培訓班學習結束后,被借調到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工作。1985年12月,29歲的楊六金調入紅河州民族研究所,開始了人生征程的又一次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