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2013年末,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抗戰電視劇《大掌門》不僅引發觀眾熱議,也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作為首部以年畫為題材體現民族抗戰的電視劇,《大掌門》從文化視角出發,在抗戰背景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描繪,展現傳統年畫制作的過程,為抗日題材電視劇帶來了新啟示。
山東濰坊楊家埠自古以來生產年畫,家家刻木版,戶戶印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楊家埠的年畫色彩艷麗,并透著濃烈的鄉土氣息。沂蒙山區的農民至今仍是年畫的主要需求者,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過年飾品,而是承載著百姓心里美好情感和寄托的象征。對于楊家埠的農民畫家來說,從明朝經掌門人代代秘傳下來的古版也成為了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
電視劇《大掌門》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七七事變前一年,日本侵略軍的特務秋田受命冒充黑龍江留日歸國學生,來到楊家埠盜取古版,并按照日軍軍部的指令進行所謂的文化改造試驗,企圖用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偷換楊家埠祖傳的年畫古版,給中國年畫換個日本祖宗。于是,在小小的楊家埠,圍繞著年畫展開了一場掠奪民族文化和捍衛民族文化的生死較量。一群挽著褲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畫家面對侵略者的淫威,不屈不撓,用鮮血和生命保護祖宗傳下來的古版,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捍衛民族尊嚴。老掌門人楊八爺、新掌門人楊德龍、抗日女俠沈芳、警察楊德中都在與日寇的戰斗中灑下了熱血。就連自私、做夢都想當掌門人的楊德利在識破了日本侵略者的嘴臉后,也拒不接受日本人強加給他的掌門職務,吞煙土自盡,寧死不當漢奸,表現出一個中國人的氣節。
與以往的抗日劇不同,《大掌門》以獨特的“文化抗戰”視角,上演了一場掠奪民族文化和捍衛民族文化的生死較量。從劇名上,“大掌門”三字便寓意深刻。所謂“掌門”,就是掌價值取向、道德取向之門。對于楊家埠鄉民而言,年畫蘊含著一方人民的生存狀態、精神追求、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是他們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精神標尺。因此年畫不能被日本人改造,文化瑰寶不能落入侵略者之手。
《大掌門》還讓我們看到了外敵侵略的更深層次,即基于精神層面的文化侵略。日本軍國主義對其他民族的侵略不單是領土和資源上的掠奪,同時也是文化層面的掠奪和征服。領土的侵略、資源的掠奪、殘忍的殺戮,奪走的是有形的東西,只要精神不死,一個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而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園,摧毀文化可能不用長槍大炮、硝煙戰場,外在表現不夠血腥,但結果卻比攻城掠地更可怕。一旦得逞,掘斷的則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脈。《大掌門》讓觀眾更深刻地認識到侵略者的反動本質。著名作家馮驥才就曾擔憂地指出,傳統文化的文脈斷裂,這才是最可怕的!反觀當下,外來文化、網絡文化、惡搞等等文化現象在中國頻頻出現,傳統文化遭到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大掌門》的播出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
此外,《大掌門》在再現民間藝人堅持文化抗戰的傳奇故事的同時,也比較生動地弘揚了地方文化的精粹,充分展示了包括年畫、濰坊風箏以及呂劇、山東快書、山東柳琴等在內的多姿多彩的山東地方文化,讓觀眾比較深入地了解了地方民間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大掌門》給我們的啟示是,電視劇創作不妨立足地方文化,努力配置好地方文化資源,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以鮮明的地方特色走向全國,進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