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四川音樂學院(簡稱“川音”)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不辭辛苦,通過發掘、感悟川北羌、藏等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不朽元素”,并在創作中堅持展現這些民族歷史文化的厚重,終于讓羌、藏等少數民族許許多多的文藝作品“活了起來”。
面臨傳承困境的民族文化
2007年,由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牽頭的“川北羌族與白馬藏族民俗藝術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支持。川音之所以將目光對準羌族和白馬藏族,是因為這兩個族群在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面臨著許多相似的難題:人口較少,在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不斷加速的今天,其文化特性越來越不明顯;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本民族文化歷史只能通過口耳相傳,而這樣的傳承方式極不穩定……保護和傳承的任務十分迫切。
從2008年起,經過3年多的調查研究,川音創作團隊收集了大量散落民間的音樂,系統分析、總結了羌族和白馬藏族民族音樂的旋律形態、調式體系等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大量新民樂。
對民族文化保護的自覺和責任
2009年5月,川音青年教師張雪嬌和同事們來到汶川縣綿虒鎮羌峰村,他們發現80多歲的老人王志高能唱許多羌族傳統民歌。正當他們欣喜若狂時,老人發話了:要唱歌,可以,喝酒!你們喝一杯,我唱一首!映著紅紅的篝火,大家喝了一杯又一杯,老人也唱了一首又一首。曲終之時,老人已是淚流滿面,在場的人也無不動容。“如果老人的淚是出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那其他人的感動則是出于對民族文化保護的自覺和責任。”打那以后,“責任”兩個字,便深深地烙在張雪嬌和每個項目成員心中。
為使項目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項目組成員在四川阿壩州的汶川縣、九寨溝縣等羌族及白馬藏族聚居地進行了為時3年的實地調查訪談,采訪了50-90歲的當事人上百位,僅整理出來的口述訪談資料就有幾十萬字。
民族文藝要守住“活態傳承”底線
“羌族和白馬藏族都有極豐富的傳統藝術,以白馬藏族民歌為例,喝酒時要唱酒歌,勞動時要唱勞動歌。”柴永柏說,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極大變化,這些文化遺產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如何讓少數民族文藝重新“活起來”,柴永柏表示:“新的創作是必然的,但關鍵要在創作中保持少數民族文藝的個性。”而針對創造新的傳承“場合”,柴永柏也提出:“現在國內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大都依靠旅游業及其衍生商業表演,且不說過度商業化會使傳統的東西‘變味兒’,如果旅游業鏈條斷裂,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將更為艱難。”
圍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活態傳承”,川音在完成大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之后,目前已收錄制作成《北川羌、藏民間歌曲集》,并創作完成《四川音樂學院羌藏族歌曲創作集》和《羌族舞蹈教學教材(本科)》等,把研究成果引入到高等藝術教育之中,從學校層面為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創造了新的傳承“場合”。(本報記者 危兆蓋 本報通訊員 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