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大格局 大情懷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1月15日09:5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閻晶明

      艾平的散文集《呼倫貝爾之殤》是一部關于人與自然的書,是獨特的風光與平凡的人、奇特的生活和不平常的歷史的混合雜糅的書。民族的、文化的、自然風光的,歷史的、親情的、成長的元素,都有呈現,但都不是單色的。

      可以看出,這些在不同時期完成的作品,都有點刻意地回避、隱去了寫作者身份的兩個因素:民族身份和性別身份。作者艾平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呼倫貝爾人,其認同感是徹底的、徹骨的。與其說作者是想展示異域風情,更應該看到的,是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她不是“他者”、一個外來的駐足打量者。她的散文里基本上都沒有強調民族身份,反倒在強調無論身份如何,大家都是生活在這里、熱愛著草原的人。

      性別身份也會影響到文章的感覺印象。如果女性作家寫異域,讀者常常會把看點轉移到一個完全不應該的誤讀層面上去,會使文章的格局天然變小。作者刻意避免這一點,突出草原的成長感受。比如《我是馬鞍巴特爾》的“引子”里第一句話就是:“我是馬鞍巴特爾。”接下來講的是畢力格、道爾基以及生活在周圍的多個人物甚至馬匹的英雄故事。《我是騎海騮馬的巴特爾》中有言:“我久久地不能長成一個真正的蒙古男人。”

      這樣的選擇與書寫讓散文的格局變大了,和筆下描述的遼闊、壯美、悲憫、感傷基調是吻合的,傳達出更具天地感的氣質。

      作者選擇的書名其實也表達了其創作意圖。殤,是比感傷還要有大局觀的情懷。作者關心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關心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無論他們的民族如何、是否有血緣關系,都是親人。對呼倫貝爾之“殤”,作者盡“望聞問切”之綜合力量進行追問。她沒有答案,作為作家、草原之子,她有焦慮、有感傷,也有責任、有義務、更有能力將其表達出來。

      在艾平的筆下,呼倫貝爾首先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里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化外之地,中國當代歷史發生的一切,都在這里引起激蕩,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很驚訝地從這本書里,讀到了從“文革”到新時期30年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多篇散文,都是把草原風光、牧民生活、社會政治的影響、經濟開放的沖擊融合到一起,同時給予表達和敘述。這是通常的以優越的知識分子心態寫下的文化散文不可能抵達的深度,也是一般的外來觀光客大呼小叫寫下的游記所不能比,甚至,也不是完全以土著心態寫宗教般獨異情緒的文章所能具有的格局。

      即使是前半部分寫草原風情、游牧生活的,也不忘社會歷史的影響,即使是后半部分寫當代生活,包括外來作家進入的日記體文章,也不忘在其中對獨特地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描述與傳達。可見,艾平是一位有著清醒寫作意識,有著高遠寫作目標,有著從容表現心態和真實落筆態度的作家。不矯揉、不造作、不粉飾。她的敘述選擇既符合文學創作允許的尺度,并使之成為敘述策略,更使她的散文從一開始就是從大格局、具有野心抱負的態度上去選擇的。這其實是對難度的挑戰。總體上,她的應戰是成功的。

      不過,我以為有的民族語言中的稱謂、叫法、特殊的詞匯不加以說明是影響理解的。另外,集子里有的作品是文學性很強的,有的則顯得有點隨意,后面寫人物的幾篇多少給人這種印象。文章可以有高低長短得失不同之分,但文氣應盡量統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