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tài) >> 正文
12月4日至5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貴州省文化廳主辦的苗族史詩《亞魯王》學術研討會在貴陽舉行。有關專家指出,以中華書局出版10819行的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為標志,《亞魯王》的研究已從申遺的民間文學視域階段,進入到現(xiàn)在的多元視域階段。
2009年春天,長篇史詩《亞魯王》在貴州麻山地區(qū)苗族聚居地被發(fā)現(xiàn),改寫了苗族沒有長篇史詩的歷史,從此《亞魯王》進入文化研究視野。2011年《亞魯王》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同年《亞魯王》第一部由中華書局出版。
本次研討會之前,與會專家學者專門深入《亞魯王》被發(fā)現(xiàn)的貴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觀摩了東拜苗寨,到格凸河考察了“亞魯王山寨、水寨、洞寨”。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朝戈金認為,《亞魯王》是“復合型史詩”的鮮活案例。他認為,與其他流布范圍更廣的史詩相比,《亞魯王》的傳播地域相對狹小、邊界相對清晰,是帶有明顯“地方性”的敘事傳統(tǒng)。相較于“民族的”史詩,《亞魯王》更具有“小傳統(tǒng)”的稀有樣板意義,提醒我們在關注族群性史詩的同時,更要重視支系型史詩,從而去發(fā)現(xiàn)中國史詩的多樣性。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從歷史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神學等多角度對《亞魯王》進行了分析。“一部史詩能夠經(jīng)受研究者這樣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認識、理解、思索、解析,是它的幸運,也是它能夠傳承古遠而不衰的深厚內(nèi)涵所致。”中國民協(xié)顧問、《亞魯王》執(zhí)行主編余未人說。
據(jù)了解,本次研討會是自2009年《亞魯王》被發(fā)現(xiàn)以來進行的級別最高的一次研究。(特約撰稿杜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