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井噴在今年?
青春片幾乎是2013年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從票房大火的《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到口碑極差但票房奇佳的《小時代1》和《小時代2》,經過一致好評的《青春派》,再到2013年青春片收尾之作《怒放》,青春片幾乎占據所有檔期,且高潮迭起話題不斷。青春片永遠都不缺特定的觀眾群,但很少會集中成為如此大的商業熱點。
2013年的青春題材影片大都以校園為背景,我將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懷舊青春片,以《致青春》、《中國合伙人》、《怒放》為代表;二是虛擬青春片,特指《小時代1》和《小時代2》;三是寫實青春片,《青春派》是其佼佼者。
其實,2010年網絡熱傳的微電影《老男孩》就預示著這一熱潮的來臨,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再度強化了這一信號。而投資商們都注意到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80后”、“90后”的年輕人已經成為貢獻票房的主力,于是紛紛著手制作符合年輕人胃口的電影。與此同時,還不算太老的“70后”制作者們驚訝于“連‘80后’都開始集體懷舊了”,于是也紛紛將注意力轉向青春記憶——誰不認為自己的青春是獨一無二的呢?誰的青春不是自己珍藏著的寶貝呢?于是一拍即合,2013年便呈現出青春片井噴的奇觀。
橋段雷同的懷舊青春
青春片固有的純情、搞笑、溫暖、勵志等氣質,使得這類影片與觀眾有著先天的親和力。而校園懷舊青春片更是有著聚攏人氣的先天優勢——彼時的裝束、彼時的話題、彼時的流行歌曲等等,都容易點燃人們記憶中的某個點,從而引起共鳴。與時尚勵志及都市愛情類的青春片相比,校園懷舊青春片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拉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中年人喜歡是因為可以從中感慨自己的青春,年輕人也在追捧是因為校園的故事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盡管每部懷舊題材青春片的側重點不同——《致青春》說愛情,《合伙人》重創業,《怒放》則在敘說曾經的音樂夢想,但看多了經常會有把不同影片的橋段場景聯成一體的危險。比如陽光鋪灑的林蔭道上總會有大撒把騎單車的青年,清純又矜持的長發學生妹總會在陽光下緩慢地抬眼并回眸一笑,荷爾蒙暴漲的傻小子們總在又抓耳撓腮又無從下手,青年男女嬉戲后坐在一起遙望遠方暢想未來而男主角總會被最后一個問到:“你的理想是什么?”……每個人的青春記憶都會被自動美化,但是否所有人的校園青春都會遭遇如此千篇一律的場景?音樂人出身的盧庚戌處女作《怒放》以1990年代的音樂為背景,的確有些引人淚點的橋段,比如手繪假票去混崔健演唱會、被查出驅趕后爬窗臺偷看——這是那個時代大學生特有的集體情結,但是如上所述的畫面及影片后半段的機場追初戀、海邊演唱會等等煽情橋段則似曾相識到目不忍睹。即便同為校園青春,每個人心中也會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故事及場景。我不知道橋段雷同的原因是來自創作者記憶力的消退還是想象力的匱乏,抑或習慣了人云亦云而失去了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能力。
作為“商業范本”的虛擬青春
懷舊青春片盡管在用濾鏡美化青春,但畢竟是以基本真實做底的。而郭敬明的《小時代》這類影片之所以被我稱之為“虛擬青春片”,是因為影片里的青春基本上不是現實存在的。影片虛擬了一個極盡奢華的時尚媒體圈,和一大群身價數億的俊男美女,以及不太可能存在的從少女到少婦都形影不離的友誼關系。郭敬明不在乎文化人對其中心思想的差評,他很清楚他要的是什么——就是票房。而票房的貢獻者是高中大學在校生,是已經不差電影票錢的“90后”!90后”普遍正在做夢,而這夢又是基于物質化時代特點的公主王子夢,同時,友誼又是這個年齡段最在乎的事情,甚于愛情。那么,好,我把你期望夢到的全盤奉上!所以,盡管影片整體的氣質并不像是真貴族而像是暴發戶,但這不影響該片成為國內市場精準定位的商業范本。
溫暖真實的寫實青春
同樣是表現拼爹時代的青春,《青春派》卻與《小時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質感。愛情與友誼,挫折與成長,永遠是青春片的主旋律,但本片所呈現給觀眾的遠遠不止于此。嘔心瀝血卻不招學生待見的嚴苛女老師,拋家舍業地將所有精力和心思都放在孩子高考上的陪讀家長,為我們營造出一個大敵當前的高考背景;而手持iPhone的高中生,孩子們貧富不一的家庭背景,則在提醒著我們:青春不是一個無關現實的存在。不過,雖然身處高考重圍,青春的活力和懵懂造成的喜感卻無處不在。觀者可以一邊大笑一邊真切感受中國特有的現實,并對傳統和主流價值觀作出反思。這樣溫暖樸實、不美化不虛夸的青春表現,使得觀眾對影片產生最大限度的共情。所以,雖然影片沒有云集的明星,沒有刻意嵌入流行噱頭,卻因為真實的內在力量而贏得了觀眾一致好評。
青春片熱潮未退,但已經有好多專業人士在擔憂它的市場未來了。我認為大可不必。一代人老去,另一代人的青春又來。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青春,拋開陳詞濫調做出誠意之作,觀眾就會買賬,而青春就會在膠片上永生——我們不是的確有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嗎?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