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的一個標志就是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書面文學和作家。在轉型時期,生產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價值觀念、傳播方式等都在變,而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基本要素則是不變的。
在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湯曉青看來,少數民族作家進行母語創作尤其是長篇創作的時候,寫祖先、傳統,寫走出去面臨的沖擊、困惑等,產生了很多好作品。但是,如今寫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牧場的作品還很少。
為解決在民族文學創作中出現的類似問題,在11月11日至12日舉行的“‘中國夢’的多民族文學書寫——2013·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上,與會學者聚焦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的歷史文化遵循、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精神堅守與形式創新等議題,致力于梳理少數民族創作與批評的導向,以理論自覺、藝術創新助推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發展。該論壇由中國作協創聯部、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和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
在民族作家的意識中,生態元素往往占據著重要位置,而不僅僅是用來襯托人物的心理和作為背景。評論家李魯平表示,民族作家以敬畏之心敘述了生態的神圣性,漢族作家則以人與社會發展的復雜關系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動態關系。作家從不同文化背景出發進行多民族書寫,可以使人們對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世界上不少民族文化已經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消失了,我國也存在部分口頭文化遺產和其他傳統文化形式逐漸消失的情況。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認為,雖然各個民族的趨同性越來越強了,但是民族傳統越來越受到重視。各民族傳統各異,面臨的問題差異很大,其創作還是應關注本民族和本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白骷覍r代和世界的理解總是從家鄉開始,家鄉情結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最后棲息地,作家的文學夢想始終伴隨著故鄉情懷。優秀作品在帶給讀者審美的同時,還能實現人類共享的效果。”尹虎彬說。
講好中國故事不單是少數民族作家的責任,也是中國文學創作的使命。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梁鴻鷹表示,從《詩經》、《離騷》到《三國演義》、《紅樓夢》,文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在講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的塑造、中華文化的傳播有賴于中國故事的講述。少數民族作家在講述中國故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風格、題材主題、藝術表達有助于這個話題的展開。講好中國故事是基于中國經驗的,中國經驗是什么呢?一是悠久的歷史和延續的文化傳承,二是多民族長期共存的生存方式。把中國經驗變成中國故事,有賴于中國當代作家的努力提煉、升華、推進。
講好中國故事,既要展示中國的變化、塑造中國的形象、弘揚中國的價值觀,還有賴于理論的總結和評論的引導,但現實中則存在著理論評論滯后于創造發展的情況。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丹增表示,文學各類型中評論相對較弱,尤其是方向性、歷史性、脈絡性的評論缺乏,專業評論人員也越來越少,且多集中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黨校。
梁鴻鷹認為:“很多非少數民族作家、評論家特別想知道少數民族文學界發生了什么,也需要從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汲取經驗。如果兩者能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會有更好的成果!庇浾 黨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