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2010年,曾經擔任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龍崗畬族鄉文化站藝術團負責人的張凌云攤上了大事兒——隨著龍崗鄉新城各項建設完畢,一些村民找到張凌云倒起苦水:“十年沒戲看,憋得心好煩。”“藝術團也該恢復了吧?”……這些話都說到了張凌云的心坎兒上。
2000年,龍崗鄉唯一的文化站被拆除了,張凌云無奈解散了他的演出隊伍。從此鄉親們沒再看過藝術團演的一場戲。
10年過去了,眼瞅著鄉里建起了新樓房、新廣場、新禮堂,鄉親們也盼著能恢復原來的文化站。聽鄉親們說起文化站的事,張凌云也意識到,自己最想做的,其實一直還是文藝工作。
恢復文化站
重組農民業余藝術團
張凌云與文化站結緣,還要從他父親張敏才說起。上世紀70年代,張敏才還在鄉里文化站工作,為鄉里的藝術團寫劇本、編排節目。時間久了,在父親的熏陶下,張凌云漸漸對文藝工作產生了感情。后來父親離開了文化站,張凌云接父親的班,繼續帶著藝術團編排節目,在全鄉巡回演出。2000年,藝術團的粉絲已遍布全鄉,還曾代表永豐縣去市里參加演出比賽。
可就在這一年,鄉里的文化站被拆除了。沒了文化站,藝術團沒有了演出平臺,成員先后離開,張凌云也調到縣里的檔案館工作。然而,鄉親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卻越來越迫切。
2009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召開后,江西省出臺了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文件,省財政還設立了少數民族文化專項資金,目的是為提高全省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
龍崗鄉拿出180多萬元建成了一個綜合文化站,還設有圖書閱覽室,購買藏書近萬冊,免費向群眾開放。
同時,為了營造畬鄉的文化氛圍、提高畬鄉的文化品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做好文化傳承,龍崗鄉重新恢復了藝術團,并在文化站里開辟了400多平米的劇場,供藝術團演出用。
張凌云再次回到鄉里,擔任文化站站長兼藝術團團長。2010年8月,文化站各項設施就位。10年的時間里,原本34人的藝術團只剩下10人,張凌云將這10人組成了“永豐縣畬鄉業余藝術團”。
在次年的元旦之夜,藝術團獻上的節目讓擠滿上千人的劇場掌聲涌動,10年沒看到戲的鄉親們連連叫好。
立足民族特色 新辦民俗文化藝術研究會
龍岡鄉是江西省8個民族鄉之一,畬族文化和生活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張敏才一家人是鄉里少有的漢族,在與畬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幾十年里,張敏才看到了畬鄉的發展變化,也切身感受著畬鄉文化氛圍的改變。
早些年,張敏才還在文化站工作時,認識了鄉里一家畬族村民,夫妻二人山歌唱得非常好,但他們怎么也不肯在公眾場合唱。
張敏才還記得,幾個畬族年輕人外出上學回鄉后就不愿意用畬族語言交流,他們認為不講普通話就是落后的表現。
張敏才意識到,畬族文化的傳承,其載體是畬族群眾,沒有畬族群眾的參與,一切無從談起。那么如今,畬鄉群眾的文化需求到底是什么?張敏才找到了一個答案:民族的回憶,生活的細節,都是他們的需求。這與江西省民宗局發展民族鄉文化建設的理念不謀而合。
江西省民宗局依托“民族鄉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文化”這一主題,推出特色文化建設工程,把少數民族群眾作為主角,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扶持文化設施建設,將保護與傳承好少數民族文化作為這一工程的主體和內涵,從而真正推進民族鄉村的民族文化建設。
在政策的扶持下,經過張敏才的努力,2012年,龍崗鄉成立了江西省首家畬族民俗文化藝術研究會,并召集了全縣一大批熱心畬族傳統文化研究的愛好者。
研究會隨即進行了大量的采風、調研活動,把畬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搬上了舞臺。
在帶領研究會成員一起采風的過程中,張敏才還發現在各個村里,畬族村民家里都存有很多漂亮的畬族刺繡作品。有的村民在田間務農時,還會隨性唱著畬族特色山歌放松。
幾次采風結束后,張敏才向鄉里匯報了調研情況。幾個月后,永豐縣就將龍崗鄉的畬族山歌和畬族刺繡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生代”的參與 讓文化傳承有了延續
隨著畬族山歌、畬族刺繡申遺成功,龍崗鄉政府決定每月在文化站里辦一期培訓班,狠抓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
張凌云邀請了鄉里的4位畬族山歌、刺繡技藝傳承人為培訓班授課。
此時,張凌云的兒子張騁從湖北師范學院畢業,這讓張氏家族的文化故事變得更加精彩。盡管張騁對民族文化的概念還是模糊的,但他對爺爺、父親熱愛的事業早已耳濡目染。所以,畢業后,張騁決定回鄉加入爺爺、父親的 “草根”隊伍——永豐縣畬鄉業余藝術團、民俗文化藝術研究會。
為了盡早進入狀態,張騁跟著研究會一同下鄉采風,還參加了非遺傳承人的培訓課。
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江西省民宗局提出,民族鄉村既要有傳統文化,又要創造發展新的區域文化與時代文化,通過民族文化建設,讓民族傳統文化走上全省綜合性大舞臺。
為了把文化惠民落到實處,每逢節假日,龍岡鄉綜合文化站就組織藝術團在影劇院演出,還經常深入到每個村里進行巡回演出。
今年春節,永豐縣畬鄉業余藝術團在全鄉11個村進行了巡回演出。
張騁后來回憶,那11場演出,每場都是人山人海。
今年7月,鄉里的一所中學教師找到了張騁,想請他去學校幫學生排練節目,參加縣里的民族節慶文藝比賽。
張騁用了兩周時間,給學生們編排了一支改編自禾竿舞的集體舞蹈,并在比賽中獲得全縣第一名。而這支舞的靈感,是在巡回演出時,村民們高興起舞時,他跟著跳時得到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精氣神。最近,龍崗鄉又將禾竿舞作為非遺項目進行申報。與此同時,樟坪畬族鄉的馬燈舞和畬族鐵書、全南縣瑤族花棍操、崇義縣畬族民間九獅拜象都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
現在,張騁在藝術團里身兼多個角色,而且全鄉各村都有了他的粉絲。張騁還打算跟他的粉絲在QQ上組一個交流群,用集思廣益的靈感,制作出一部大戲,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也讓更多人愛上自己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