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娛樂與文化間的平衡(孟麗)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11月11日09:43 來源:中國作家網 孟 麗

      從韓國“拿”來的《爸爸去哪兒》,是否“拿”出了——

      娛樂與文化間的平衡

      進入11月份,第四季的熒屏綜藝節目陸陸續續與觀眾見面,為打好年終最后一仗,各大衛視費盡心思,因此與往年相比,2013年顯得格外熱鬧。有 噱頭十足的全新節目如《全能星戰》《兩天一夜》,也有力爭再創輝煌的原有節目像《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對經歷了上一季歌唱節目扎堆的電視觀眾來 講,節目形式的多樣化終于使他們擺脫了“眼睛疲勞,耳朵起繭”的同質化怪圈。從10月中旬起,已開播四期的《爸爸去哪兒》,作為過去從未涉及的明星親子類 節目,自首播之日收視率、網絡點擊率頻頻創新高,節目自身也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為第四季的熒屏綜藝秀打響了第一槍。

      這股“爸爸風”不僅在中國火爆,在它的原產國也不例外。《爸爸去哪兒》的原版節目是韓國MBC的《爸爸,我們去哪兒》,該節目一經播出便打破了 老牌節目長期壟斷的周日綜藝節目格局,在韓國乃至東亞收獲大批的忠實擁躉。其實,若將《爸爸,我們去哪兒》的文本認真分析的話,不難發現,它與以往韓國一 些老牌娛樂節目的成功可謂是異曲同工。它們都立足本土,貼近市民日常生活,將飲食、購物、旅游、民俗等諸多元素包含其中,使得節目成為電視文化的成功范 本。舉例來講,韓國版《爸爸,我們去哪兒》盡管是一檔明星親子節目,但在背后卻是制作者不遺余力地傳播韓國本土文化。如在節目中出現的辣白菜、大醬湯、參 雞湯等作為韓國符號的食物,通過孩子們賣力搜尋材料、父親用心地制作以及最后父子二人滿足地享用,經過多角度、多景別、多機的拍攝,在后期制作方面則多使 用慢放、定格、回放、蒙太奇剪接、增加字幕等特效,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電視手法的強化不僅有利于敘事的完整,還將日常事件放大從而影響受眾對 信息的接受過程。電視手法的挖掘與創新在娛樂與文化間尋求到平衡,觀眾在不失輕松活潑的觀賞氛圍中,除了被明星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感動外,還被其無處不彰顯 的禮儀文化、旅游文化、歷史文化等所熏陶。可以說,節目將電視所具有的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教育大眾和提供娛樂的普遍性功能給予了最有效地發揮。

      我們注意到,這一次湖南衛視在打造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無論在拍攝隊伍還是后期制作等各方面,都已經開始學習使用韓國電視的表現手法,取人之 長、補己之短,這自然有利于綜藝節目制作的發展。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在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與審美需求的同時,如何能夠做到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傳 播本土的主流價值觀念,使之成為“漢流”的標簽呢?這種思考對于節目的生命力也至關重要。一方面,《爸爸去哪兒》的風靡將使明年的熒屏圍著孩子轉,如同 2012年《中國好聲音》身后蜂窩般的跟風,“拿來主義”在綜藝節目的成長階段難以回避;另一方面,同屬東方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韓兩國,父親在家 庭中扮演的角色大同小異,從父子關系上作出新花樣并不容易。為穩固并擴大收視群體,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創新也就成為必然。為適應國情需要,國內 《爸爸去哪兒》也做了許多有益嘗試,如將原版48小時體驗升級為72小時,在孩子的選擇上增加女孩名額。但僅在形式上做一些改變恐怕還是不夠的。

      本土化創新考驗電視工作者的智慧,這包括幕前與幕后工作人員,需要他們高屋建瓴,將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蘊藏在節目中。電視節目不僅需要也 有義務承擔起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重任,這是優秀電視節目的價值所在。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尤為重要。當電視從過去以傳者為中心過渡至以 受者為中心時,在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及蔓延的時代,只有通過圖像制作的藝術層面,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才能在商業主義越加濃厚、消費文化流行的當代社會中 實現其存在價值。上世紀末,韓國政府確立“文化立國”的國家方針后,影視劇、動漫游戲、綜藝節目作為“韓流”中流砥柱在發揚和擴大韓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中 發揮著重要作用。今日,在我國文化強國夢實現過程中,電視節目也可成為一把利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