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動畫創作:切莫為粗俗和暴力放行(周思明)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11月06日09:28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思明

      前不久,《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兩部國產動畫代表作因“暴力失度、語言粗俗”被點名。之后,央視動畫有限責任公司等十大動畫制作機構、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等十大動畫播出機構聯合發出倡議,號召全行業承諾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的動畫片。筆者注意到,一些評論者在批評動畫作品存在的此類問題時,往往會提出“分級”的解決措施,認為“如何界定動畫片中的暴力、粗俗,顯然是個技術活兒,內容是否涉暴、動粗自然是標準之一,但這個標準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前提,即這些內容對于動畫片的觀看者而言是否暴力、粗俗”。

      這讓筆者困惑不解,難道粗俗和暴力可以是一個“變量”、一張“變臉”、一頭“變色龍”嗎?對孩子是粗俗,是暴力,對青年或中老年就不是粗俗和暴力反而成了“粗獷”和“強力”了嗎?難道少兒觀眾不宜看粗俗、暴力,成人觀眾就可以心安理得、大張旗鼓地欣賞暴力和粗俗嗎?誠然,從心理承受能力角度說,孩子們處于身心的成型階段,應該遠離粗俗、暴力的污染,但成人也在深受粗俗、暴力的侵害,同樣不應該對這些傾向抱持欣賞的心理。換言之,我們的動畫創作者應該少拿或不拿粗俗、暴力來說事兒,將其作為動畫片的“佐料”。從文藝審美的層面看,近些年來,我們的視覺藝術作品的確存在著粗俗、暴力的嚴重問題,即使一些口碑較好的影視作品,也難脫粗俗、暴力的場景,臟話、吵架、血腥的場面不時出現在情節當中,這些內容無疑不適合孩子們觀看,但它們也并非是成人觀眾的審美期待。

      還是以兩部動畫片為例。《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熊出沒》曾在10分鐘的時間內,爆粗口21次,其中就包括“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用語。對此,有評論者指出,它們只是“對于低幼兒童而言過于暴力”。但在筆者看來,它們對于成人觀眾,也同樣“過于暴力”。君不見,在許多家庭生活劇中,諸如此類的爆粗口、動粗、打架之類的鏡頭,不在少數,有的甚至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難怪有的年輕觀眾看了驚呼:婚姻太可怕了,圍城萬萬進不得。

      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暴力和粗俗的動畫片,如果排除了低幼兒童,對于青年甚至白領,尤其是25歲左右的白領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播放,讓他們“追捧”。有的媒體甚至將在劇中挨打受氣的灰太狼稱之為“新時代好男人”的榜樣,而喜羊羊、懶羊羊、美羊羊等也被對號入座變為“優等生”、“普通人”、“校花”等典型人物,成為白領童年追憶的一部分。為了討好各年齡層的觀眾,此類動畫片還悄悄植入成人的審美標準。持“挺羊”觀點的人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把平時對國產動畫嗤之以鼻的青年人收編到了收看隊伍中。這種觀點,當然不無道理。在美國,6歲以下兒童收看的動畫片有專門的“綠色標準”,涵蓋了語言、行為、色彩、音樂、鏡頭運用等多項內容;日本的動漫分級不但明確劃分了低幼、少年、青年、成人等多個領域,對于不同級別動畫片的播出時段、播出內容也有相應規定;韓國的動畫片則分為全年齡、12歲以上、15歲以上與18歲以上幾個級別。但《喜羊羊與灰太狼》們身上混合低幼兒童的故事情節和成年人的行事方法,按哪種標準執行都不合適。即使下大力氣去修改,恐怕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筆者認為,解決《喜羊羊與灰太狼》們問題的當務之急,不應該是討論如何分級,而是必須對暴力和粗俗乃至市儈哲學、不良價值觀本身動大手術,擯棄這些觀念生存的土壤。思想乃上,故事其下。如果我們的動畫乃至其他影視作品中,像往奶粉里偷偷添加三聚氰胺之類物質的商人一樣,為了商業利潤和收視率,不顧播出的社會效益,那么,縱使真的分了級,它們同樣會讓觀眾蒙受毒害。何況,現在中國人的家庭,幾世同堂的不在少數,一家人共用一臺電視,爺孫同看,母子同看,甚至祖孫三代同看的現象,比比皆是。筆者認為:還是多在作品本身上動動腦筋、下足功夫,努力推出思想健康、藝術精湛、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好作品方為正道。分級有它實施的必要性,但切不可忽視前提——莫要借機為暴力和粗俗放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