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10月26日,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頒獎晚會上,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的《紅河谷》摘得第十四屆文華獎“文華大獎”,劇中女主角殷秀梅喜獲“文華表演獎”。得知消息的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演職人員都激動不已。劇院的老院長、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在病床上聽到這個消息也甚是欣慰:“太好了!這個大獎來之不易,它是對劇院潛心創作、十年磨劍聚攏人心的極大肯定,是對整個國家院團始終堅守民族歌劇的極大肯定。”
始終堅守民族歌劇的道路
中國大多數觀眾的文化習慣是聽戲、看戲,如京劇、地方戲曲、相聲小品。對歌劇、舞劇這類外來藝術形式,愿意穿戴正式到音樂廳去欣賞的人并不多。但是,優美的歌劇對陶冶性情、提高觀眾的文化素養不可或缺。作為國家級院團,中國歌劇舞劇院始終堅守和發展民族歌劇舞劇的道路。
60年前,劇院就成立并擁有了很好的硬件設施和像郭蘭英、趙青等一大批藝術家,當時《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等反映現實的歌劇演出曾一票難求。但觀眾更注重的是劇情內容,如何更好地實現內容創新,如何培育觀眾,是劇院面臨的發展難題。因此,劇院歷任領導班子始終把堅持原創、不斷推出新的劇目放在首位。
僅今年,劇院就以獨特的藝術眼光,推出了三部新創劇目—大型民族原創歌劇《蘇武》《天鵝》,大型民族原創舞劇《孔子》以及經典復排劇目《紅河谷》,并在2013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其中,民族歌劇《紅河谷》的創作起始于電影。幾年前馮小寧編導的同名影片引起了很大反響。它以20世紀初的西藏為時空背景,演繹了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并肩抗戰的英雄傳奇。愛國情、民族情和兒女情形成的戲劇沖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非常適宜舞臺呈現。
經過多方研討運作,劇院免費獲得了版權。2011年初,劇院邀請了歌劇界頗具實力的藝術家組成主創團隊:由孟衛東擔任作曲,陳蔚擔任總導演。為了找到準確的藏族音樂表達形式,孟衛東數次進藏采風。“歌劇《紅河谷》的魂是東方和西方、融合與沖突,展現的是兩大文明激烈沖突下綻放的人性之花。”陳蔚說。
最終,民族歌劇《紅河谷》于2011年首演,并獲得多項殊榮。
歌舞晚會盤活院團
上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沒有商演的政策,撥款又少,這個老劇院曾一度陷入困境,成為“老大難”單位。沒人、沒錢、沒作品,全年事業收入僅為100多萬元,演出場次也位列國家院團的倒數第一,職工收入200多元,醫藥費要攢到年底報銷。因歌舞劇體量大、投入高,所以“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人才大量閑置、流失、改行。劇院一位老演員回憶道:“當時看著特別好的畢業生來團只能閑置、流失、改行,真是痛心啊!印象最深的是趙青憑借個人影響力,拉贊助排演了《劍》《寶蓮燈》《文成公主》和《銅雀伎》!
現任院長林文增介紹,歌劇藝術是舞臺藝術的最高形式,在當今仍是小眾,在大眾文化消費中的比重非常小。即使是《紅河谷》這樣的經典劇目,至今也只能收回創排成本的30%左右。在今天的文化市場中很難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而現階段政府的補貼也不足以支撐劇院的運轉。歌舞劇的創排周期是二到三年,制作小的也至少需要一年,如果一個藝術院團三年才能推出一部作品,會使演職人員失去活力,更容易造成人才的閑置和流失。
對此,中國歌劇舞劇院改革經營理念,挖掘劇院固有優勢,確定了“以歌舞晚會帶來的收益盤活歌劇舞劇”的經營方針,采用廣大人民群眾容易接受、創排周期短、見效快的歌舞晚會打開演出市場、積累資金。
2006年,劇院推出了嘗試走市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大型情景歌舞晚會《四季情韻》,受到一些演出商的青睞,總投入400余萬元,已演出800余場,創造了2億元的演出收入。借鑒《四季情韻》的成功經驗,劇院每年推出一臺歌舞晚會,如2012年《天邊的祝!,2013年《一路風情嘉年華》等。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也推出《歲月如歌》《經典電影歌曲》視聽音樂會等,逐步擴大了影響,增加了收入,也為劇院留住了人才,積累了新作品的資金。以歌劇《紅河谷》為例,創排前期投入584萬元,其中財政撥款287.6萬元,其余資金均來自于近幾年商業演出的積累。
藝術院團的活力與長遠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與李玉剛、高保利、王二妮等深受觀眾喜愛但非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的特殊人才簽約也是劇院在用人機制改革上的重大舉措。
讓民族原創歌劇舞劇走向世界
“歌劇被認為是世界性的主流藝術。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需要更多與世界對話的機會,并融入國際大家庭中,所以現在談歌劇有不同的意義。”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李小祥表示。堅持創作民族原創歌劇舞劇,讓更多的中國觀眾了解、喜愛它,讓更多的民族原創歌劇、舞劇走向世界,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重要使命。
六十年來,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了百余部劃時代的作品,包括《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寶蓮燈》《紅樓夢》《原野》,以及近年新創作的《蘇武》《孔子》和《紅河谷》等。六十年來,喬羽、郭蘭英、趙青、陳愛蓮、吳雁澤等著名藝術家開創的民族風和原創追求,也始終被繼承和發展著。堅守繁榮民族原創歌劇、普及高雅藝術的責任,將是劇院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