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2013年《民族文學》作家翻譯家改稿班 >> 正文

    “美文不可譯、譯者不可量”

    ——在《民族文學》維吾爾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上的發言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10月24日14:48 來源:中國作家網 艾克拜爾•吾拉木

      我的職業是文學編輯,而不是文學翻譯。搞文學翻譯只是我的業余愛好,我利用業余時間做的文學翻譯也是較多的。除了長篇小說以外,其它題裁的作品我都曾經譯介過。特別是詩歌翻譯的較多,為什么翻譯詩歌?因為我喜愛詩歌,雖然對詩歌沒做過太多的研究,但自己也曾經試著創作過一些小詩和歌詞,但總覺自己不是這個道上的料就放棄了。我喜愛譯詩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特別喜歡我們維吾爾族用母語創作的詩那音樂般美妙的韻律和韻味。還有它的抒情性、嚴謹性、哲理性。維吾爾詩歌語言節奏的抑揚頓挫與優美韻律的組合,大大豐富了其美妙性和音樂性,因而也使它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最近我和在座的狄里木拉提先生合作,把我們維吾爾族著名詩人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的部分主要詩作重新翻譯成了漢文。他可以說是我們維吾爾族的詩神,他有一首贊美詩歌的詩,用維吾爾語吟誦起來十分優美,節奏跌宕有序,讓吟誦者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我把它翻譯成漢文后,其韻律就沒有原來那么優美了,因為鐵依甫江在創作中自由發揮、自由地跳舞,而我在翻譯當中是戴著鐵鐐枷鎖跳舞。雖然這樣,譯文還是保持了原有的韻味,讓我們也欣賞一下這段美文吧:"從樹木的搖擺中,從葉片的窸窣中,從河水的浪花中,從烏兒的啼嗚中,回蕩著詩歌的韻律。從習習的微風中,從花兒的綻放中,從枝頭上的果實中,從擺在眼前的甜點中,飄逸著詩歌的美味。從老人的皺紋中,從孩子的跳躍中,從小伙子的胡子中,從姑娘的眼睛中,閃耀著詩歌的情趣。"

      說到這兒,我想起著名作家、學者張承志先生二十多年前曾說過的一句話"美文不可譯、譯者不可量"。一個譯者如果不能真正領悟到作品的精髓,如果不能悟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是難以完成翻譯工作的。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本身,對譯者是個嚴峻的挑戰,譯者不但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領地,還要有兩種語言的把握能力,以及不遜于作家的藝術想象力等,所以有了前邊"譯者不可量"那句話。的確是這樣的,在二十年前幾位維吾爾族翻譯家翻譯出版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等,可以稱的上是維吾爾翻譯作品中的典范,其內容翻譯的精確度、語氣、語調,意象、修辭、詩文、典故、思想情感等譯得微妙微肖,許多人說賽過了原著,沒有一點生搬硬套的翻譯的痕跡。據說土耳其國家出版部門在翻譯出版這些名著時,不是用漢文原著翻譯過去的,而是用維爾文版翻譯成土耳其文的。

      完成一部翻譯作品很難,我深有體會,不說我自己,就說我父親吾拉木先生,他是個優秀的翻譯家,是《水滸》的主譯者之一,那時他每日挑燈夜戰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他多次前去找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請教,與克里木•霍加、伊明•吐爾遜等著名翻譯家反復切措。我哥哥至今保存著父親那些年寫給他的七十多封書信,最近我重新閱讀了那些書信,書信的內容大部分涉及他如何翻譯果戈里的《死魂靈》、《水滸》、《西游記》等名著的問題,其中有一封長達十三頁的信,其中談有關《西游記》的翻譯問題的內容占去整整十一頁。讀過之后,我被父親那種嚴謹而十分認真的學術態度所感然,我真的落淚了。八十年代初,新疆人民出版社約我父親和伊明•吐爾遜先生開始合作翻譯《西游記》的,不知是時間不夠用還是作品譯起來太難,我父親整整翻譯了十五年,只翻譯了十八章,伊明•吐爾遜先生翻譯了二十幾年,只翻譯了十章。如今二人前后都故去,己譯部分的譯稿在我們手里,卻找不到能夠接替他們繼續翻譯的合適人選。就這樣,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至今未能出版維吾爾文版,成為出版和翻譯界的一件憾事。翻譯工作的艱辛和苦澀是不言自明的,翻譯完成一部有份量的作品是很難的,讓譯作在操另一種語言的讀者中喜聞樂見則更難。在審美意象、思維與視角上與原作保持相似性,給另一個民族的廣大讀者獻上一份既符合這個民族讀者閱讀習慣又忠實于原作內容和風格的譯文,則是難上加難。

      一部好的譯著,就象翻譯成維吾爾文的《紅樓夢》、《水滸》那樣,在一個全新的語境中得以暢行,自然離不開譯者的苦心孤詣和辛勤筆耕,離不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美學理念和各種思維的綜合運用!從我本人翻譯鐵依甫江•艾里耶夫的詩歌的翻譯實踐來看,將文學藝術的美學理念與審美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并將之運用到文學翻譯實踐當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二者的相似性,是文學翻譯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文學翻譯是語言信息與美感音素的整體吸納與再造。文學語言既有指義性,又有審美性,其美學特質-----形象性、情感性和音樂性,是與整個文學藝術的特點相適應的。譯者如果能把原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氣語調乃至節奏韻律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那原文的美感才能得到完美體現。僅就文學翻譯而言,譯者需要對兩種語言的相關知識都了然于胸,流暢的母語表達和扎實深厚的源語基礎是必備條件,但對母語的熟諳顯然是重中之重。用母語創作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像征性符號,它承載著一個民族身份的標示和民族文化的積淀,它傳遞著這個民族的風格、民族的美德、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心理和民族的尊嚴。它在傳承和保護一個民族的原生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民族文化的延續,我們提倡用母語創作,用母語創作的作品同樣有魅力,我們再把這些有魅力的作品,譯介給其他民族的讀者是我們在座的所有人的責任和義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