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筆者近日到蘇州城西的嚴家花園參觀,在大門口看見翁同龢與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匾額,心中涌起無數美好的想象,期待著這處文化景觀接下來的精彩細節。進入大門,來到二廳、三廳和后花園,細看抱柱楹聯及廳堂匾額,不禁大失所望,嚴家大宅原來的楹聯匾額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當代書法作品。為嚴家花園題寫楹聯匾額的書家,多是因其“官位”或“名氣”,文化上建樹寥寥,藝術水平也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個別矯情做作的匾額題字與古雅的建筑環境極不協調。與此相對照的是,蘇州大學教授錢仲聯先生八十多歲時為嚴家花園撰文并書寫的一篇記文被擺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游客們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
這種守著文化不當寶的現象讓人唏噓!嚴家花園原是清代學者沈德潛的舊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幾次在這里駐足并招待江南文士。這樣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景點,卻掛著這么多不相稱的作品,真令人有明珠暗投之感。類似情況在江南其他著名園林和傳統文化景點也常見。在嚴家花園旁邊的另一座古建筑中,十幾件明清時期皇帝詔書的部分原件被隨意懸掛在兩間潮濕悶熱的展室之中,日漸朽敗,不堪收拾。這些詔書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第一手材料。如此不加珍惜,也令人痛心。
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寺廟、園林、名人故居等作為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得到重視,被視為發展地方旅游經濟、提升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根據。人們之所以樂于到這些地方參觀游覽,除了獨特的地面建筑,歷史文化名人曾經生活于其中,并留下相關遺跡,引發思古之幽情,對游客更具吸引力,這些景點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參觀價值。那曲折的回廊、移步換景的假山、別致的亭臺樓閣,乃至園中的一花一木,無不引人遐想。懸掛于廳堂、門柱的匾額、楹聯,不僅起著極佳的點睛作用,更體現著原主人公深厚的文化修養與人生情懷。楹聯匾額與亭臺樓閣假山樹石的結合,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重要特色,也是體現園林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楹聯匾額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園林文化品位的高低,愛好藝術的國人在這方面用足了心思。舊日名園自修造之日起,就對點綴其中的楹聯匾額進行布置勾畫,這些楹聯匾額的內容不但要切合園林景色特點,使虛文與實景交相輝映,傳達主人公的思想修為,更要由名家書寫以增其價;有資格為名園書寫楹聯的人也一定是藝文兼修的飽學之士,只會寫字的書匠絕無措手其間的可能。名山勝景舊日楹聯之繽紛美好,我們可以從尚能保存至今的名園楹聯作品中看得出來。比如頤和園,我們至今仍然能夠見到許多出于清代名家手筆乃至乾隆皇帝的抱柱楹聯或匾額,為我們描寫著、傳達著頤和園與玉泉山、香山一帶無盡的勝景與美好。
如今,由于各種原因,許多寺廟、園林、名人故居中出于名家之手的楹聯與匾額消失了,成了永久的遺憾。但只要讀一讀清人梁章矩的《楹聯叢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曾經遍布各地,無一不是當年各州府縣道彰顯文化、陶冶心靈的勝景。在崇尚藝術與文化的時代,情景相生、沁人心脾的楹聯佳作隨處可見,名聯一出,立即流行,其情景恰如唐代在各地酒樓茶肆隨處可見的當代名家詩句或名人題詩。這些遍見于地方史志與古人著作中的楹聯佳作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想象,更是今天恢復傳統名勝的重要依據與參考。發展旅游經濟,增加風景名勝的文化含量,也必須盡可能恢復其原有的文化內涵與名賢手跡。解決了內容問題,書寫也并非難事,因為當代一流文史學者中并不缺乏水平高超的書法家。一流的學者加上一流的書法,才能留下一流的作品,才能與這些名勝相匹配。認為只有專業的“書法家”們才會寫字,那是天大的笑話!像錢仲聯教授這樣的學者,僅其學術成就就足以立世,何況書法上佳!其用心結撰書寫的美文卻被如此處置,反不如那些只會寫字的書匠顯赫,這真是我們當代人的悲哀!
在今天的許多名人故居中,我們之所以見到如此多的用來替代或補充原有楹聯匾額的水平低劣的作品,之所以經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文化常識錯誤,一方面反映出管理者試圖恢復其原有文化價值的真誠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管理者文化修養的欠缺,藝術欣賞品位的欠缺更是突出。即以書法而言,看似簡單易學,實際上卻需要畢生的研習,并要求作者有高深的文化修養。舊時代科舉出身的士子們雖然不懂現代科學,但大都文化學養深厚,不會鬧什么笑話。由于毛筆書法水平普遍較高,只會寫字的書匠不可能入人眼目,偽裝有文化的假學者更是沒有生存之地。而今天,由于書法藝術審美水平的普遍低下,假冒偽劣“書法家”們就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基層管理者由于不懂書畫,非常容易上當,也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長期以來,不知孰輕孰重,將文化修養深厚者冷落一旁而將淺薄者奉之于殿堂,一直是地方文化發展建設中久治不愈的頑疾,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不尊重是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振興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國學熱也持續升溫,國人的書畫審美品位也在日漸提高。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振興文化之舉都流于表面,形式上非常接近,內容則遠未及格。振興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僅僅是一句口號,它需要落到實處。真正尊重民族文化傳統,認真恢復傳統名勝,修舊如舊,充實其中有價值的藝術文物,使觀覽者能夠目睹并體味中華文化的深厚博大,是一件最應該做好的事情。現在就開始做,也還來得及。硬件好了,軟件更得好。沒有文化與藝術的建筑只是一具空殼,沒有文化靈魂的景點永遠成不了真正的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