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人物 >> 正文

    康洪雷:一次特殊的“推拿”體驗(高小立)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08月21日15:1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高小立

      在8月14日北京今夏最難耐的桑拿天里,記者匆匆趕到北京梅地亞電視劇《推拿》的央視首播現場,按照事先和康洪雷的約定,在發布會之前對他進行 一個采訪。本想在梅地亞的咖啡廳點上兩杯冰咖啡安靜地做一次對話,但眾多媒體對康導的前呼后擁,根本不允許康洪雷單獨行動。康導第二天還要趕往家鄉呼和浩 特,記者只好在嘈雜的演職員休息室里做個簡單的采訪了,期間雖免不了有發現康導后闖進來的媒體同行,但百忙中的康洪雷挺夠朋友的,在眾多媒體的等候中,接 受了《文藝報》的獨家采訪。

      作為朋友,其實和康導很少見面,多是在新聞發布會或一些研討會上碰到,和康導的相識就是在幾年前電視劇導演協會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回想當時,記 者對現場就座的大腕兒導演全然不顧,單單只對康洪雷的導演藝術大加贊賞了一番,之后更加關注了他的作品,經常互發短信保持著聯系。這次的采訪,自然是因為 《推拿》的播出。兩年前得知《推拿》進入到了劇本創作階段,就一直期待著。當看到有些導演手忙腳亂地不知道拍什么時,看到出品人為收視率抓狂時,看到熒屏 上的“雷”劇、“神”劇不斷時,就想到了康洪雷,新作怎么還沒播啊。這倒不是要說明康洪雷多么的特立獨行,多么的不可或缺,其實康導每次都拿出不跟風的有 藝術個性的作品,從藝術創作的本體來講,這才應該是正常的藝術創作,現在費解的是,一些緊跟風潮的模式化創作越來越正常了,反而顯得康洪雷有點另類。

      好劇本要有讓人

      信服的故事和人物

      康洪雷從《激情燃燒的歲月》開始,就不斷地聽到一些善意的忠告,確實是善意,因為多是出自朋友之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都是黃棉襖、黃棉 褲,誰看啊?《士兵突擊》里,連個女的都沒有,有人看嗎?包括這部《推拿》,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都勸他,一群盲人,有什么可拍的。可康洪雷都拍了,都播出 了,前兩部大獲成功,獲了多少獎不用說,劇中人物能流傳,許三多能成為當代偶像,再說什么都顯得多余了。

      現在很多年輕導演不知道拍什么,基本是跟著市場、跟著投資人走,相比這些導演,旁人不看好的題材,康洪雷每次都不聽勸,堅信自己的判斷。記者就 此也多次問過康導,一部《激情燃燒的歲月》成功了,可能是個偶然,那《青衣》《士兵突擊》的連續成功,一定有什么秘訣或規律性的東西,本想給他戴個藝術追 求、藝術堅守的高帽,但知道康導太不喜歡追求、堅守之類的詞了,他也不承認規律之說。康導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追問下,他最終道出的 “不能心機太重,惟有單純是制勝的法寶,只有單純才有奇跡的可能”會受用于當下的創作者。康洪雷其實不拒絕任何題材,但他首先得相信劇中的故事和人物。有 了名氣后,很多投資人拿著劇本來找他,如果是他不相信的故事和人物,一般都婉言謝絕,他說連創作者都不相信的東西,能試圖讓觀眾相信嗎,這不符合基本的邏 輯。

      說到康洪雷作品中的人物,歷數他執導的電視劇,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改編自文學作品,他之所以從小說中選素材,恰恰看中的是小說中的人物,每次都 是被小說中的人物所打動,他的理念是,有了這么豐富的人物,還愁編不出好故事。說起這點,康洪雷和別的導演又不同了,康洪雷最怕別人說他與眾不同,事實證 明的確不一樣,人家都是先看故事,故事熱鬧、命運坎坷、情節曲折,才認為達到了拍電視劇的要求。康洪雷偏不,他首先要的是人物。康洪雷和別人有很多不一樣 的想法,他說現在的電視劇集數太多不說,每集45分鐘太長了,這對觀眾的身體健康不利,他主張每部20集、每集30分鐘為好。誰都知道現在電視劇越拍越長 的原因。康洪雷不主張拍長篇,因他說過一句話:“錢在我這兒不好使,勾不起我的欲望。”難怪呢。

      絕不以關懷者、同情者的姿態寫盲人

      《推拿》是作家畢飛宇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原創小說,有人猜測康洪雷是在小說獲得茅盾文學獎后決定拍的,其實康洪雷在2007年小說出版的第一時間 就拿到了書,看完后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拍攝,這次依然是被小說中的人物打動了。原小說中除了簡單、細碎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對人物細膩的刻畫和大量對心靈深處 的描寫,這樣的小說,很難改成電視劇。康洪雷也確信把小說《推拿》改編成電影、話劇,尤其改編舞劇,是再合適不過的題材了,惟獨改成電視劇太難。電視劇要 有故事,有人間煙火,需要百轉千回的情節,小說中恰恰不具備這些。面對改編難題,康洪雷把能想到的所有不可能和擔心都化為他這次一定要做成的動力和能量, 哪怕傾其所有。這就是康洪雷的不一樣,認準的事,非做成不可。

      改編的挑戰果然接踵而來,他先找了幾個年輕編劇,結果都沒通過,最終還是請來了老搭檔陳坪,他們兩人合作過5次,默契不用說了,但這次編劇的艱 難前所未有,陳坪花兩萬元辦了盲人推拿中心的卡,整整體驗了一年的生活。采訪那天,坐在康導身旁的陳坪調侃了一句:別人沒做成的事,我做成了,才顯得我很 牛。現在聽來似乎輕松的一句話,背后是陳坪近兩年的艱苦創作。在原著中的人物幾乎都保留的基礎上,根據劇情的需要,電視劇中衍生出了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走進 濮存昕飾演的沙復明心里的女主角,也有在小說中一筆帶過的人物在電視劇中成了貫穿始終的人物。整個拍攝的時間是三個月,后期制作整用了一年,這在康洪雷拍 電視劇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對他來說這是一次超乎經驗之外的拍攝,面對的是一個既熟悉又極其陌生的盲人群體。用康洪雷的話說,他這次把后期制作人員折磨得夠 嗆。

      其實,康洪雷對這次的創作表現得特別興奮,在發布會現場播放的片場集錦中,他就像個大男孩兒,手舞足蹈、喜笑顏開,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次請到了真 正的大腕兒——濮存昕。康洪雷從上世紀90年代做副導演時就有請濮存昕出演的愿望,濮存昕排練話劇的任務非常繁重,已多年不接拍電視劇了,這次之所以能加 盟、而且是接受這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角色,康洪雷強調是小說的魅力、劇作的魅力打動了濮存昕,惟獨沒提自己的魅力,其實康導的魅力不說也在那兒了,現在能 加盟康導的戲,沒兩把刷子可不行,看看《推拿》的演員便知,濮存昕、張國強、劉威葳、李菁菁、高亞麟,都是實力派演員。

      畢飛宇、陳坪、康洪雷、濮存昕,都是各自藝術領域的尖子,在這次的合作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創作作用和個性體現,但從小說到編劇、導演、主演,他 們對該劇達成的共同認知是——平等與尊重,絕不以關懷者、同情者的姿態去描寫殘疾人,也不會把盲人寫得過于堅強和自尊,劇中的一句臺詞很有力量:“只有人 類的尊嚴,從來就不該有盲人的尊嚴。”康洪雷說,我們完全從平等的角度,展現客觀存在的這個群體的生活、工作、喜怒哀樂和他們的黑白世界,這種平等的接 觸、平等的對待所給予他們的尊重,遠遠大于他們以弱者的身份在一些晚會上所得到的那點慰藉。在這個社會里,沒有人是特殊的。拍攝期間,雖然也會有意無意流 露出同情,但很快收回,就把他們當成我們身邊的兄弟姐妹一樣,我相信上天關上一扇門,一定會打開一扇窗,但沒有一個盲人會告訴我們這扇窗里是什么,我們就 是試圖用這部電視劇告訴觀眾那扇窗里的故事。

      拍《推拿》的感受就是很“舒服”

      除了被人物打動之外,“推拿”一詞也是讓康洪雷無法繞開的一個理由。“推拿”雖是一個醫學名詞,卻有著深刻的哲學意味和處事方式,他特別喜歡 “推拿”互為統一、相得益彰的哲學內涵。電視劇中多次出現“拿回來,先要推出去”的解讀,一針見血地道明了做人、做事的共性。康導說中國傳統文化無處不 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關鍵要善用。他的這個感悟對各行各業都是有啟發的。

      《推拿》剛播出,還不能下結論,但從對康導作品的一貫認可上,《推拿》定會給酷熱的電視熒屏吹來涼爽的秋風,好好讓觀眾舒服舒服。康洪雷說他拍 這部劇的感受就是很“舒服”,又認識了不同的生命樣式,更加尊重各自的生命,這種認知會延伸到更多的群體,比如對自閉癥、精神疾病、艾滋病群體的平等與尊 重。

      自拍完《推拿》后,康洪雷下意識地會在盲道上行走,他感覺在盲道行走能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腳與地面的觸感讓人“安全、踏實”,盲道一直指示著你 不迷茫。由此他也懇請人們千萬不要占用盲道,盲道被占了,盲人就像孩子離開母親一樣的無助和焦慮。采訪結束回來的路上,記者也特意走了段盲道,真的會讓自 己聚精會神起來,腳下似乎也有力量了。但走著走著,迎面一輛機動車擋住了前行的盲道,平時可能會一躲了之,此時馬上想到,如果我是盲人怎么辦?是啊,社會 的文明恰恰體現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上,而不是現代化的摩天大樓,更不是名車豪宅。

      電視劇《推拿》的宣傳詞是:看得見和看不見,中間只隔了一層擁抱。但愿看了《推拿》后,能讓我們給盲人更多的“擁抱”,這里的“擁抱”絕不是同 情和憐憫,而是社會良好的文明環境,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平等,對中國500萬盲人來講,應該讓我們從盲道永遠暢通無阻這個起碼的“擁抱”做起。

      就在記者寫此文時,一位編劇發來一個短信,談了兩句看《推拿》的感受,得知記者正在寫康洪雷時回復到:應該為這樣的導演歌唱,不僅僅是工作需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