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材質之美:油畫材質與真實性表達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07月25日14:20 來源:浙江在線-美術報
    約翰尼斯·維米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翰尼斯·維米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油畫自從明朝末年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經四五百年了,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對于油畫的真切感觸,發軔于那張董希文繪制的巨制《開國大典》,這張經典作品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時間又過去了30年,又一張中國經典油畫作品誕生了——羅中立的《父親》。那巨大的幅面,集中而又鮮明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對于剛經過“文革”枯燥的紅光亮為主調的中國繪畫來說,那巨細無遺的描繪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放大的,觸及骨髓的真實,這種真實的感覺如風暴般震撼了當時的藝術界。可以說油畫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直觀的印象就是真實!逼真!是什么賦予了油畫這種震人魂魄的逼真的藝術魅力呢?本期將從材質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鄄馁|之美——

      油畫材質與真實性表達

      ■檀梓棟

      油畫與其他畫種的標志性區別在于,它既是用油來研磨顏料,又是用油來充當媒介劑進行畫面的繪制的。所以在論及油畫時,“油”是首當其沖要給予關注的。成熟油畫誕生很早以前,歐洲就出現了在繪畫中運用油,早在公元5世紀時工匠們就在繪畫的某些環節使用油了。公元12世紀時已經有油在繪畫中運用的系統記載,那時油的運用還處于摸索實驗階段。由于沒有解決一些基本的技術性問題導致干燥速度十分緩慢,通常是在日光下曝曬月余才能勉強干燥,而且畫面會變黃變渾濁,令人難以忍受。15世紀時藝術家發現亞麻籽油等干性油在空氣中氧化之后能形成堅硬透明的薄膜,這層薄膜的意義十分重大:它使油畫具備了比其他畫種更好的防潮性能,同時更重要的是干性油賦予了藝術家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早期油畫巨匠凡·艾克兄弟繪制的杰作《根特祭壇畫》中,我們能切身地感受到由于油的作用而產生的非凡藝術感染力。

      由于有了干性油這一法寶,使得光線不是從繪畫作品的顏色層表面直接被反射到觀者的眼睛里,而是通過晶瑩的油膜的折射再被我們的眼睛看到,于是油畫煥發出釉彩般神妙的前所未有的鮮艷剔透的色澤,同時藝術家再結合精心調配的豐富微妙的過渡層次,使得繪畫的表現力從單調枯燥排線條的蛋彩畫中解放了出來,從此畫家們通過熟練地掌握此種技藝,獲得了如魚得水般盡情表現眼中大千世界的能力,同時這種能力也使世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逼真呈現于觀者的眼前,這時觀者被喚起一種強烈的感悟:通過大師的油畫作品,也只有在大師的作品中世界才顯露出了它的真相。就像古希臘人說的:存在者曝露于陽光之下,“真理”在此時自我顯示了。

      例如,凡·艾克的《喬瓦尼·阿諾菲尼與妻子》,就顯示了他令人震驚的繪畫絕技:掛于鏡子旁邊的那一串念珠的透明感令人叫絕;在方寸之間的凸透鏡反射的室內空間感使人身臨其境;繁復的金屬燈架的反光交相輝映。在鏡子上方,畫家以花體書法精心寫著:揚·凡·艾克在此。那種對于自己技藝心滿意足的自信與豪情躍動而出,令人百感交集。

      為了像鏡子一樣反映現實的全部事實,凡·艾克用油來調制顏料以便涂到畫板上。以前的畫家所用的顏料大都是使用蛋黃制成的乳液來調和色粉,即我們常說的丹培拉繪畫。但是丹培拉顏料干得太快,色彩也不易慢慢地相互轉化以達到柔和。凡·艾克對那種配方不滿意,開始用油代替蛋黃乳液,這樣作畫時就可以從容得多,又能夠使顏色之間形成從容的過渡與銜接,最大程度接近真實物體的影調和色彩的效果,營造出細膩的光色關系與空間氣氛。他制作出的顏料光亮,能夠用于透明的色層,而且在顏料還是濕的時候就可以用尖的筆在色層上畫出不同的色層而不會把下層顏色攪渾濁,從而能夠取得更逼真的效果——從閃著寒光的冰冷堅硬的金屬鎧甲到柔軟纖薄的絲織物下面的圣嬰那吹彈得破的稚嫩皮膚,千變萬化的質感都能一一加以捕捉呈現。

      當觀看17世紀的荷蘭巨匠維米爾的作品時,我們會被他那晶瑩的色彩所震撼,藍色是那樣晶瑩剔透,發著寶石一樣的光芒!在透明的光油滋潤之下璀璨奪目,殊不知這種藍顏色就是用一種寶石——天青石來制作的。這種天青石磨成的群青藍在當時是很貴重的,這反映了大師對自己畫作不朽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能工巧匠在制作作品時對于材料的選擇是多么挑剔與精心。

      在油畫之神技肇發之時,使用的顏色是很少的,其中有相當多的是來源于天然的礦石。觀察凡·艾克,維米爾等大師的畫作就可發現他們共同的特點,用色都十分濃艷、紅、綠,藍等色都是十分純凈單純的純色。更有甚者,由于凡·艾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的紅顏色鮮艷、大氣、沉著,與眾不同獨樹一幟,人們無以名之,便將其稱作:凡·艾克紅。

      由于在制作油畫顏料時是用干性油來研磨的,使得顏色十分濃艷,而且隨著薄厚不同,同一種顏色就能產生出由濃到淡,由不透明到琺瑯玻璃一樣透明的無限豐富的變化,而存在于其下面的造型結構又被十分完善地保留下來,兩者疊加真正做到了“形色結合”,正好印證了中國畫論中說的“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試想當我們擁有了運用層次與影調表現物體的形體的能力,又擁有了運用透明的釉彩捕捉光和空氣的手段,還有什么是油畫所表現不了的呢?于是乎從西元1420年代肇始,人類的藝術世界里陡然間出現了那么多精微高妙的寫實類繪畫,人們在油畫的神奇語境中恣肆地徜徉,捕捉著那如清風月影般飄渺的真實,并且又被這種真實所打動,讓人感受到一種擁抱真實的喜悅。( 作者:檀梓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