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學術看點 >> 正文
黃曉明[微博]主演的《精忠岳飛》正在熱播,與大多數電視劇一樣,它仍然停留在戲說的水準上。那么歷史上的岳飛之死究竟是因為什么,秦檜和趙構為何要置他于死地,記者采訪了《江山北望:岳飛和岳家軍》一書的作者吳啟雷,講述了大眾所不了解的岳飛,他介紹,如今岳飛的研究是一個顯學,也希望大家看了電視劇后,花一些精力去了解真實的歷史。
大眾印象:秦檜害死了岳飛
解讀:岳飛死時,沒有一個文人上表救他。這其實是文人集團的態度
“我一直覺得岳飛之死乃是偶然+必然的事件。岳飛擁兵過重,殊不知褫奪兵權時秦檜許諾將兵權歸于張俊;說岳飛干涉立儲,殊不知揚州之后高宗不育乃朝野人盡皆知;說岳飛阻撓和議,韓世忠欲假扮紅巾軍伏擊金使。哪一條都不是岳飛獨有,卻偏殺了岳飛。這說明用任何一條或幾條都無法證明岳飛必死”。
關于岳飛之死,吳啟雷認為,這個話題是非常復雜的,而演義小說與學術研究代溝太大,“我并不想給秦檜翻案,但秦檜確實沒舊有說法那么簡單”。
在網上曾有一種觀點認為岳飛是軍閥。對此吳啟雷說,岳飛是否是軍閥,不大好定性。“歷史研究要嚴格定性是有難度的,我和宋史學的老師討論過。每個人心中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想法。”在吳看來,岳飛手握重兵,掌握全國武裝力量三分之一,他代表的是武將的集體,是南宋武將縮影的折射。不過雖然岳飛手下的將軍有軍閥作風,但岳飛本人沒有,他不好色,又不置田產。
當時主要抗金的人里,也就是南宋“中興四將”中,韓世忠曾經救過趙構,手里只有三萬到五萬軍隊;張浚是支持趙構并與秦檜之間有約定;劉光世基本已經沒實權了;而岳飛抗金意識比較明確。吳啟雷說,趙構本來要向韓世忠下手的,秦檜曾專門給岳飛囑咐,要他準備應變。恰恰是韓世忠得到了岳飛情報,前往趙構處哭訴后才逃過一劫。但此后,趙構便將矛頭指向岳飛。
吳說,秦檜與岳飛兩人的矛盾發展有前后鋪墊的過程,岳飛死時,沒有一個文人上表救他。這其實是文人集團的態度。本身已經說明岳飛集團在南宋所處的位置。“這么公開說,可能導致岳飛在人們中印象差距很大。文武兩派之間,傳統家法和現實之間都存在著矛盾。秦檜是南宋文人集團的代表,他不希望武將的勢力過度膨脹,這是宋代的家法。秦檜研究設計宋金戰爭的和與戰。很多人都說他是奸臣,但我認為仍需要深層次研究。”
吳啟雷分析,秦檜主持宋金合議,因為當時南宋是否還能打是個問題。因為當時經濟負擔已很嚴重。“當時,軍餉有一種叫月樁錢,岳飛一支大軍把湖南湖北廣西的錢都收光了。老百姓負擔很重,所以岳飛有鎮壓起義的情況,雙方必然要合議。如果我們承認南方打不下去,秦檜的功績就需要承認。”
大眾印象里總認為秦檜是金國的奸細,但當年陸游就曾提到過,秦檜是自己逃回來的。“所以秦檜跪在岳王廟那里沒問題,但忠奸要從歷史的大角度來看。”
大眾印象:趙構無能
解讀:趙構這個人相對他的父親和哥哥來說,為政能力很強
“趙構此人絕不簡單。各種權術和能力綜合一身,要考慮的事兒也確實多,稱其中興有點過,說其高宗,不為過”。
大眾印象中的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吳啟雷說宋高宗的“高”字在古人評價中不算壞。趙構這個人相對他的父親和哥哥來說,為政能力很強。“他對趙宋帝國國運的重要性不遜于趙匡胤,他把一個帝國風雨飄零時支撐下來,比趙匡胤時候難度還大。趙匡胤當時兵權在手,而趙構不僅要面對武人的跋扈,要面對文官的威脅。南宋是農民起義爆發次數最高的時期,正是內憂外患,明暗都要防著,特別不容易。他也不鋪張,南宋皇宮一個殿當幾個殿用,批評主要是在他讓位后,國家承平幾十年,開始享受晚年生活。”
有觀點認為岳飛之死是干涉立儲。趙構無子,身后將形成斷層,吳分析,岳飛之所以建言立儲是政治上的需要,讓金人無法獲得政治上的把柄。岳飛和趙構最矛盾之處是在于對抗金的態度。
另外,從杯酒釋兵權的時代開始,趙宋帝國對于武將的提防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的。武將從手握兵權的那一剎那開始,就成為朝廷監視和懷疑的對象。趙構在位期間,他不止一次當著文臣武將的面說出他對于武將的要求:不在于你能打多少勝仗,也不在于你有多少才干。作為武將,你所要做的就是效忠于朝廷。
武將打勝仗收復失地,這并不是趙構所期待的。他腦海中所思考的問題是,武將勝利以后我將如何封賞?他功高震主我該怎么處理?他戰功卓著,手握重兵以后,我該如何節制他?正是這些因素的集合,使得岳飛成為兩宋之間最大的悲情英雄。
大眾印象:岳飛愚忠
解讀:岳飛犯上的事太多了,武將集團反對趙構求和,宋與金之間的媾和必須有犧牲品
岳飛愚忠嗎?吳啟雷用了一連串排比句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一個愚忠的人能先上廬山要挾皇帝又參與皇帝立儲事宜?一個愚忠的人能在皇帝屈膝投降時給自己升官的詔令三不授?一個愚忠的人能越職言事,被趕出趙構的元帥府?愚忠能就淮西兵權跟皇帝翻臉?岳飛犯上的事太多了,是他愚忠還是你不了解岳飛歷史?”
很多人認為是趙構讓岳飛撤兵就撤了,讓岳飛死就死了。但吳啟雷分析,其實岳飛的人生中抗命的事情經常發生。因為抗金要求和趙構發生矛盾次數很多,他曾借口為母親守喪上廬山。他反對趙構妥協的路線也不是一次。“人在看《說岳》時往往忽視一個內容,從趙構處到岳飛那里有十一天的距離,往返22天,當時第四次北伐時戰場的態勢,岳飛是以少擊多,這時后方的趙構還不知道岳飛的捷報。發出金牌的第二天,趙構看到了捷報,他發文讓岳飛不要著急撤退。所以從史料分析,岳飛撤兵是時間傳遞上出現了誤差,而非愚忠。而岳飛之死的必然性就是武將集團反對趙構求和,宋與金之間的媾和必須有犧牲品,偶然性則是趙構的選擇下手的武將存在不確定性,而堅定抗金中的武將中手握重兵、性格耿直的岳飛則成為國家政治發展必然選擇中的偶然犧牲品。” 本報記者謝勇強
抗金中的陜西人
“淮西兵變”后南宋不復進取
吳啟雷向記者介紹,北宋朝時以陜西人為主力的西軍被認為戰斗力最強,而岳飛所在的河北軍的戰力較弱。在南宋抗金將領中,陜西人占據重要的位置,比如抗金名將韓世忠就是綏德人,劉光世是西軍世家,張俊等超過大半的南宋將領都出身于西軍。但西軍精銳在北宋末年的太原保衛戰時被打散了。以陜西為主的淮西大軍發起的“淮西兵變”,則影響了整個南宋的軍事實力變化,甚至可以說影響到了趙構在戰與和之間的路線選擇,吳啟雷專門撰寫了《震驚南宋初年的國防地震——淮西兵變》的文章講述這一事件。
>>張浚忌憚岳飛:錯派文官呂祉掌兵
紹興五年,張浚出任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面對大將專兵,地方權重的局面,張浚推動許多措施,以強化中央軍政權威的行動。除此之外,他對北方采取更積極進取的戰略部署。
張浚于紹興六年十二月,以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解除兵權。三月,高宗罷其兵權。劉光世的淮西軍中的士兵,大都是盜賊出身,除了劉光世之外,誰的面子都不買。放眼整個南宋,真正有能力搞定這支淮西軍的只有岳飛,但因為忌憚岳飛的實力,張浚派文官呂祉節制行營左護軍,任命劉光世手下第一悍將王德為都統制,另一猛將酈瓊為副都統制。
王德在軍中素有威望,唯獨酈瓊和他的手下對王德不服。因此,呂祉沒到大軍任職前,淮西軍就已經分裂為兩派勢力了。
呂祉到任后,對酈瓊和王德的矛盾做了安撫。呂祉本人是個文官,對于武將他向來是看不起的。所以,他自來到大軍之后,對于淮西將士的情況并不了解。他本人也“簡裾自處”,少與將士交流。統制官王師晟駐守在壽春,因為個人生活問題被家人告狀到了呂祉那里。王師晟很緊張,他便開始與酈瓊商量謀反的事情。正在此時,呂祉給朝廷寫的折子,請求罷免酈瓊手下干將靳賽。這條折子是呂祉帳內書記官朱照所謄寫。可朱照把呂祉的這個折子交給了酈瓊。酈瓊看了折子以后氣不打一處來。在此后幾天里,酈瓊安排了專門人手,將呂祉發往朝廷的折子都截了下來。他發現,在這些折子里,呂祉將大軍內部軍心不穩的事情全部告訴了朝廷。看到這些后,酈瓊很生氣。他感覺自己被呂祉玩弄了。于是,酈瓊率人殺了呂祉。帶著淮西大軍四萬多人,并十多萬家屬和當地百姓一起開拔,去投靠金人傀儡、偽齊的劉豫了。
淮西兵變震驚了南宋朝廷。南宋長江防線四大軍區之一的淮西地區立刻處于無人防御的境地。由于交通的限制,毗鄰淮西軍區的其他駐屯大軍都不可能立刻趕到淮西平叛。宋廷一時間陷入了手足無措的境地。
淮西兵變之前,劉家軍朝廷本欲交予岳飛指揮管理。因此,在淮西兵變之后,宋廷立刻給岳飛發命令,要求岳飛招撫酈瓊。朝廷寄希望于岳飛,宋廷知道在四大將中,岳飛威望很高,為酈瓊和王德所素來欽佩者。另一方面,岳飛與酈瓊是同鄉。兩人都是相州人。有同鄉之誼,說起話來回比較方便,更何況酈瓊一直比較佩服岳飛。宋高宗告訴岳飛,只要酈瓊愿意回歸,宋廷可以既往不咎,還會予以重用。
宋廷還發詔給劉光世,讓劉光世緊急復出。宋廷是想通過舊帥回歸的方法來安撫酈瓊。但是,劉光世根本到不了酈瓊軍中,酈瓊便已經率領大軍投靠了偽齊了。倒是岳飛按照高宗的命令給酈瓊的招撫書信被酈瓊收到。本著對岳飛的敬意,酈瓊給岳飛回信說:“昨在合肥(廬州),已聞大齊政事修明,奉法向公,人民安業。今既到此,目自見之,投身效命,合得其所。”拿到這封信,岳飛明白酈瓊是再無回歸的可能了。這支原本可以用于收復失地大業的精銳部隊,就如此可惜地成為金齊聯軍的一部分了。
>>四萬陜人投金:南宋從進取轉妥協
淮西兵變對于宋金雙方造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宋人一方因為兵變的緣故而損失了四萬多精銳大軍。淮西大軍大多是由陜西人組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淮西大軍屬于西軍并不過分。劉光世本人也是西軍將門出身,在南宋軍界中位高權重,也是中興四將中第一個獲得三鎮節度使稱號的人。
淮西兵變導致宋廷長江防區不戰而被金齊撕開一個巨大的防御空洞。這造成了南宋朝廷沿江防御的空虛,對宋廷整體的軍事布局構成了重大影響。
淮西兵變之后,宋廷的戰略舉措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前,宋高宗坐擁雄師30萬,在宰相的鼓舞下,宋廷從紹興三年開始至于紹興六、七年頗有進取之態。這從宋高宗行在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見端倪:越州府、臨安府、平江府,最后抵達長江邊的建康府。這一路北上的行在也說明宋廷此時的進取之態。
張浚獨相頗有范仲淹經略之風,盡管典兵之手段并不上乘,可他能夠從宏觀入手,積極指點江山。這讓紹興六、七年間宋軍對北作戰總體戰績頗佳。以張浚的進取勢頭和對皇帝趙構的影響,以韓世忠、岳飛大軍的進圖中原態勢,以劉光世、張俊、楊沂中對既有土地的鞏固和占領,以吳玠兄弟對川陜的守御。若以張浚繼續獨相,則光復中原并非沒有可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張浚張略進取之心若能持續影響宋廷對外政策,克服幽燕也有希望。
可是,淮西兵變發生在張浚獨相期間。張浚做事長于大環境入手,卻缺少細節調控能力。他對于淮西大軍人事安排的處理不當成為導致兵變的最終原因。我們試想,如果岳飛掌握了大軍;如若呂祉不是大軍統帥;若大軍分為六部后而被張俊都督府直接管轄;若張浚與岳飛之間不起沖突……如此細節張浚若都可以處理好,則淮西兵變絕無可能。可歷史并沒有給張浚多一此機會。淮西兵變之后,張浚立刻遭到趙鼎和反對勢力的彈劾而被迫引咎辭職。趙鼎上臺以后,盡管他也是個不與北方媾和而提倡抗金的宰相,可他與張浚對比起來則少了很多張浚所有的那種進取之氣。
張浚的政治主張逐漸淹沒在南宋行朝的政治斗爭之中。待到趙鼎被秦檜斗下臺去,則高宗一朝完全走向了妥協和投降為主導的政治路線上去。
淮西兵變之后,南宋行朝不復進取。岳飛宏大的志愿在淮西之后,再無施展的可能。
從金人角度來說,淮西兵變無疑是增加了金齊聯軍的實力。但是,淮西兵變也加劇了偽齊覆滅的速度。當淮西四萬多大軍來到北方偽齊后,并沒有得到他們原先所預想的待遇。這支大軍被金人拆解得七零八落,而對其糧草后勤補給等待遇也并不豐厚。因此,投降過去的士卒多有后悔之意。
但是,這支大軍無疑增加了北方的軍事實力。在紹興十年宋金交戰的戰場上,南宋一方不止一次遇到這支行營護軍的士卒,這些原本用于抗金民族戰爭戰場上的士卒卻成為宋人進軍的阻礙,這真是一種歷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