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熒屏“劇二代”為何總狗尾續貂?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05月15日14:44 來源:南方日報
    《新編輯部故事》
    《金枝欲孽2》資料圖

      經典難續,此話不假。無論是《新編輯部故事》還是《金枝欲孽2》都懷抱著一顆超越前作的野心呼嘯而來,而且沾了前作的光,制作費用方面自然是不 用發愁,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劇二代”的先天優勢不可謂不明顯。但這兩部電視劇出爐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新編輯部故事》無論是收視率還是口碑,都實在 只能稱得上是“狗尾續貂”之作,而《金枝欲孽2》雖然在香港依然保持絕對的收視霸主地位,但與第一部的收視率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新編輯部故事》的導演鄭曉龍雖然曾執導《甄嬛傳》等熱播電視劇,但在續集方面似乎一直遭遇“滑鐵盧”,從《金婚》的續集《金婚風雨情》到現在 的《新編輯部故事》都在觀眾的罵聲中一路走來。到底“劇二代”為何總是陷入“狗尾續貂”的怪圈中?現在我們就抱著樣本分析的科學態度,來解析近期播出的這 兩個“劇二代”為何如此不受人待見。

      《金枝欲孽2》致命缺陷:耍文藝腔小主們歇著,奴婢們開斗

      有一種電視劇,可以從中看出制作者的野心,《金枝欲孽2》當屬其列。大段的昆曲唱腔,文縐縐的對白,甚至演員們走步低眉的姿勢,乍一看還以為是 中年版《紅樓夢》。從制作的水準上來說,《金枝欲孽2》的精良程度比起前作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最明顯的細節是雖然舞臺上的昆曲唱段都是后來加上的配 音,但香港演員們的姿態表情竟毫無一絲突兀之感,可見訓練之仔細。而從劇中的人物設定來看,這一部確實如之前導演戚其義所說,更突出了紅門之內深宮中的無 奈之感,從身居高位的太妃到盛極一時的寵妃,甚至是地位卑微的奴婢、戲子都逃不出命運的捉弄。這個主題比起當年純粹的宮斗戲顯然在哲學層面上高了一個境 界。

      要說《金枝欲孽2》是一部爛劇雷劇,顯然有些冤枉它了。為什么看起來更上一層樓的《金枝欲孽2》收視依然不給力?答案就在于太文藝。文藝腔顯然 是現在古裝劇的一大新趨勢,《甄嬛傳》半文半白的臺詞就頗受觀眾追捧,可見觀眾對此還是有一定接受能力的。但《金枝欲孽》當年憑借節奏明快的宮斗戲脫穎而 出,如今硬生生地將節奏放慢了一倍,就好像酣暢淋漓的一壺燒酒突然變成了味道清淡的一壇清酒,讓許多觀眾覺得落差太大。事實上,香港和廣州地區的觀眾調查 結果也顯示,“看不懂”成為觀眾詬病最多的問題。當年《金枝欲孽》風靡全國,各位小主們使盡手段爭寵堪稱最大的一個看點。但在第二部中,唯一延續的角色如 妃從霸氣外露的奸妃變成了善良忍讓的小白兔,三宮六院的各色小主們更是集體歇著,活躍的反倒是奶媽、奴婢們,將紫禁城攪得天翻地覆,留給觀眾的印象難免是 主角散場了,只剩下配角們在臺上瞎折騰。

      雖然有些殘酷,但一部口碑收視雙豐收的電視劇的成功往往不靠大俗、也不靠大雅,而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往俗里說,《金枝欲孽》當年的 成功除了題材新穎、節奏扣人心弦之外,小生花旦們的賣力演出也加分不少,鄧萃雯、佘詩曼、黎姿、張可頤都是當時TVB一線的花旦。而在第二部中,眉清目朗 的昆曲小生、花旦居然是早已長出法令紋的陳豪和關禮杰,而女主角鄧萃雯、蔡少芬、伍詠薇離二八年華早已遠去,再加上拖沓的劇情,自然很難留住現在的觀眾。

      內地電視劇《甄嬛傳》的成功,開創了后宮戲的“文藝樣式”,很明顯,金牌監制戚其義也想脫離以往TVB的“大龍鳳”套路,向這個方向靠攏。但他 或許忘了考量兩個因素:第一,內地的電視劇是一天播兩三集,所以節奏慢一些并不是大問題;第二,內地電視劇可以從主子到丫鬟、從阿哥到奴才都由各式各樣的 靚女帥哥出演,但香港電視圈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硬件條件去吸引觀眾看下去。

      《新編輯部故事》致命缺陷:二氣側漏不搞文斗,改武斗了

      鄭曉龍似乎又遭遇到了“續集魔咒”:當初他翻拍自己的作品《金婚》,結果收視差強人意;如今翻拍《編輯部的故事》,更是落得被口水淹死的狀況, 根據五一期間的收視率調查,《新編輯部故事》可以用收視慘淡來形容,收視排名名列第九,遠低于同期播出的《那金花和她的女婿》以及偶像劇《幸福的面條》、 《盛夏晚晴天》等。

      有人說,收視不好是因為《新編輯部故事》太鬧騰了。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那金花和她的女婿》“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才是真正的鬧騰。究其原 因,很可能在于《新編輯部故事》并未找準觀眾定位:雖然鄭曉龍一直強調這部戲是拍給年輕人看的,但年輕人對段子的敏感度并非他這個中年大叔可以把握的,劇 中那些笑點如“你才是文藝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藝青年”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流行過了,指望年輕人對著已經過時這么久的段子發笑,實在有些強人所難。鄭曉龍希望 《新編輯部故事》能和《武林外傳》一樣創造一種新的喜劇樣式,但兩者的區別在于《武林外傳》創造出了許多經典的段子,而《新編輯部故事》則是跟著網絡的段 子集錦亦步亦趨,正如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所說:“第一個用的是天才,以后用的都是蠢材”,過多的“網絡段子匯編”只能讓這部劇顯得“二氣側 漏”。

      相比其他電視劇的類型,情景喜劇的走紅與否和時代的關系更大,因為幽默必須和現實相連才能讓人感同身受。“當年,文學氛圍很濃厚,普通人會覺得 編輯部很特別很神秘,但現在的觀眾顯然不會這么認為,光靠寫編輯部的打打鬧鬧很難吸引觀眾。80、90后的新觀眾喜歡看的是情感或者職場,不會有懷舊情 結,而老觀眾對劇中的內容又不熟悉,《新編輯部故事》自然也就很難會有高收視。”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鄭曉龍續集的不盡如人意。

      ▶▶短評

      “徹底顛覆”

      難討好觀眾

      如果按照原來的路子,必定超越不了王朔,因此《新編輯部故事》干脆反其道而行之,這是鄭曉龍解釋新版“不王朔”的理由。看起來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假設新版按照原來的路線,卻找不到王朔來寫劇本,估計罵的人更多。

      拍續集本來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活兒,拍得跟原作一樣就會有人說“沒有新意”,拍得顛覆一點就有會有人說“失去原作精髓”,總之,眾口難調,討 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作品多一些寬容是每個觀眾對導演和演員們的一種尊重。但從“徹底顛覆”派的《金枝欲孽2》和《新編輯部故事》這兩個個案來 看,收視率大幅下滑只能說是“自作自受”。與書本不同,電視是一種線性的媒體,這意味著在播出的那一秒鐘必須給予觀眾足夠的心理刺激。對于看續集的觀眾來 說,多少都帶有一點對原作的懷舊之情,你把與原作相關的人和事全部抽空,另起爐灶,自然會讓觀眾覺得有心理落差。因此,撇開拍攝水準不談,拍續集是一個心 理游戲,需要“循序漸進”,通過觀眾熟悉的事切入,慢慢在其中融合新的內容,會得到更多的認可。從這方面考慮,守舊不一定是個貶義詞,它只是一個“彩 蛋”,在與原作一脈相承的過程中隱秘地夾帶“私貨”,以至于觀眾回首時才發現這是一部完全不同的電視劇。南方日報記者 吳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