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新編輯部的故事》 在哪里“失足”

    http://www.tc13822.com 2013年05月15日14:43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思明

      有經典舊作《編輯部的故事》作參照系,《新編輯部的故事》(以下簡稱《新》)甫一播出,便慘遭網友吐槽,非議之聲不斷,媒體對之的批評可謂一浪高過一浪。續寫經典原本就是個極具挑戰性的瓷器活兒。可以說,影視作品賡續之作能夠獲得觀眾認可的,迄今鳳毛麟角。“新”挑戰“舊”,不是說不可以,但其難度可想而知。且不說“超越”,即便“匹配”,也都難乎其難。

      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假年》中言:“此篇蓋有為而發,是亦為夸多斗靡者,下一針砭。故其辭亦莊亦諧,令人自發深省,與向來所語,學者足相證也。”翻譯過來,無非是說,為文需要莊諧兼具,方可濟事。藝術亦然。然而,《新》只注意了“(詼)諧”,而拋棄了“莊(重)”。相比之下,當年《編輯部的故事》所以深入人心,插科打諢出彩固是一大特色,而其直擊社會熱點,直面現實弊端,對涉及民生重大問題敢于辛辣諷刺,并于嬉笑怒罵之余啟人深思的藝術膽識,乃是最為難得的價值與最為突出的亮點所在。囿于種種原因,《新》顯得顧慮過多,束手束腳,像似當今相聲、小品,鮮見諷刺;既有諷刺,亦止于相互挖苦,互捉虱子,小調小侃,小打小鬧,不痛不癢,缺乏深刻有力的社會現實批判,不見深切體察的人文關懷精神。

      《新》的臺詞,據說是“金句頻出”,但顯然匱乏幽默。像現今某些相聲一樣,搜羅網絡語言,追求時尚時髦,主演都像打了雞血,小品似的夸張表演,耍貧嘴乃刻意為之。新版臺詞雖信息密集度甚于舊版:廣告植入、短信詐騙、公司上市、學區房、養生、鑒寶砸藏品、“你幸福嗎”、“剩男剩女非誠勿擾”等等,幾乎涵蓋文化、娛樂、民生、經濟的方方面面,但如此時尚搞笑的臺詞背后,顯得膚淺浮泛,現實批判蒼白,針砭時弊乏力。

      《新》在表演上過于浮夸。用網友的話形容,“神神道道,跟踩了電門似的”。舊版盡管人物也愛發牢騷,但講故事仍是其主要的呈現方式。但在《新》里,演員肢體動作夸張、順口溜式對白造作、臉部表情尺度偏大,由于“重口味”手段過度,觀眾直呼消受不起。有演員還沖著鏡頭矯揉地來段內心獨白。這種模仿舞臺劇的表演方式讓人難以接受。主演演著演著突然盯著鏡頭來段內心獨白,并試圖用眼神與觀眾交流,我們可以理解導演這種力求出新的打破“第四堵墻”嘗試,但觀眾并不買賬。對此鄭導的解釋是:“一個片子收視率高低不是最主要的,一個片子是不是創新、有營養是我最看重的。”殊不知,如果觀眾不習慣、不認可,這樣的“創新”和“營養”,就像遠離價值蘊涵的行為藝術,必將很快壽終就寢。

      總之,不接地氣、不聚人氣、矯揉愚樂,是《新》招徠較多否定性評價的最根本原因。《新》播映之前原本備受期待,皆因當年擔任《編輯部的故事》總策劃的鄭曉龍親執導筒。觀眾曾感動于他早期的《渴望》《北京人在紐約》,以及晚近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凸顯人文關懷、刻畫豐富人性、抒寫坎坷人生、呈現底層命運的現實主義創造。換言之,鄭曉龍對現實主義電視藝術的掌控和演繹能力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與信任。縱使涉足古裝劇,其《甄嬛傳》亦因其對“人”的關注與對“人性”的刻繪而成為宮斗劇創新的一部重要之作。然而,遺憾的是,此番他所執導的《新》劇,卻在未及充分準備情狀下,便匆匆上馬且策馬揚鞭一路狂奔,而招致馬失前蹄,其可怪也歟。(周思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