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南方民族,是我國23個有古文字的少數民族之一。秦漢時起,壯族人就開始學習接觸漢字。到了唐宋時期,學會漢字的壯族文人根據漢字的形、音、義的構字規律,仿效漢字六書構字方法,借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出了方塊壯字,但主要用于唱本、族譜、經書和契約的書寫。1955年,壯族首次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1957年,國務院批準并實施了《壯文方案》。
壯族地區是以稻作文化為主,壯族稱為“那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石器、花山崖畫、銅鼓、歌圩、壯錦、繡球、壯劇、干欄、壯醫藥等被看做“壯文化”的代表。長達一萬行的創世史詩《布洛陀》是壯族文化的集中體現,F在,以布洛陀和劉三姐為代表的藝術群像,仍然在廣大壯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這片壯族人休生養息的土地,曾經經歷過無數次外敵侵擾,但英勇的壯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生命和鮮血保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進入近代以后,壯族地區先后經歷了馬神甫事件、抗法戰爭、金田起義、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壯族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美麗的壯鄉也養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歷史人物和革命者。
得益于悠久歷史文化的孕育與催生,壯族的文學藝術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壯族文學最初的形式是口頭文學,它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目前已出版有多種壯族故事傳說?陬^文學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一批有文學天賦和語言才華的作家詩人脫穎而出,歌劇和電影《劉三姐》、敘事長詩《白鳥衣》就是壯族文學的扛鼎之作。
和許多兄弟民族文學的生命軌跡不一樣,壯族文學雖然也經歷了從口頭文學、民間文學再到文人文學的歷程,但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廣大壯區依然保持著文人文學和口頭文學、民間文學共生共榮的狀態。受漢文化的影響,從唐代開始壯族就有了自己的文人和作品,一批地方首領和地方名人開始寫詩作賦。到了明清,更是進入高峰,不僅文人數量增多,作品數量和水平都有較大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唐代以后壯族作家創作的詩歌,至今保存有2萬多首,其他文學作品達30多種。
現當代的壯族文學和以前歷代相比,都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支比較活躍的壯族作家隊伍,一大批作家加入了各級作協,成為壯區文學創作的主力。
壯族有諺語說,男人要么去扛槍打仗,要么拿筆寫文章。作為一名壯族人,我沒有能像我的祖輩那樣去扛槍打仗。我出生在食物匱乏的20世紀50年代末期,從小時候起,我每天雖然餓著肚子,但是卻生活在山歌的海洋之中,被身邊老人們講述的故事和人們的生活所熏陶。當有一天我從村小學老師那里學到了一些簡單的漢語后,就嘗試給遠在他鄉的姐姐寫信。然而,由于信封的格式不對,信被郵局退回來了。好奇的語文老師私自打開了我的信,并當作范文在班上宣讀。當時我雖然有些惱火,但內心還是得到了滿足。就這樣,文字給我帶來的虛榮和滿足如同當年甜美的糖果,一步步把我引上了文學之路。
這些年來,我的文學之根始終植于邊疆,植于本民族,一面讀書學習漢語,克服語言障礙,一面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創作了一批反映邊疆各族人民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的文學作品?梢哉f,是文學改變了我的命運。
在創作中,我時常會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動。比如我在創作《瓦氏夫人傳》時,就被發生在1554年間的一個故事所深深打動。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間廣西田州壯族土司岑猛因襲擾四鄰、殘害無辜、危及邊疆安全而被明朝著名將領張經率兵討伐。土司夫人瓦氏大義滅親,積極協助朝廷剿滅惡夫,除掉了禍根。瓦氏夫人56歲時,日寇在江浙沿海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明朝軍隊和當地武裝被打得潰不成軍。時任兵部尚書的張經被委派總督抗倭事宜,他知道廣西壯族俍兵和湖南湘西土兵打仗厲害,于是就向田州土司求援。國難當頭,瓦氏夫人早已把朝廷和張經當年“殺夫”之痛放到一邊,毅然頂替年幼的土官請命出征。瓦氏夫人帶領6800名俍兵秋天從桂西田州出發,第二年4月才到達嘉興前線。俍兵來不及休整就接連在金山衛和王江涇打了兩次大勝仗,割了倭寇幾百個腦袋,燒了幾十艘船。此后俍兵屢建奇功,倭寇聞風喪膽,大大鼓舞了抗倭軍民的斗志……瓦氏夫人處理內患時不講私情、毫不手軟,國家有難時挺身而出、舍生取義。這個人物形象,不僅是壯族婦女的,也是壯族人民的代表,她代表了壯族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我們壯族作家的創作是植根在本民族的根脈之中,是在黨和國家民族文化政策的光輝照耀之下,壯族文學才有了今天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事實。但是,在壯族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比如,壯族文學發展的政策扶持還有待加強,壯族文學的建設和發展缺少專門的規劃和措施,壯族作家創作的作品出版困難。
盡管壯族文學還有許多需要“更給力”的方面,盡管壯族作家得到的重視、支持和幫助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只要我們大家繼續不懈努力,壯族文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黃佩華(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