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18日下午,為展示內蒙古民族音樂傳承驛站在搶救“三少”民族原生態音樂中取得得階段性成果,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民族音樂展示會暨座談會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舉行。
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因人口少,故被稱為“三少”民族。
搶救工作始于12月11日,這是該驛站首次開展“三少”民族原生態音樂搶救工作,共邀請四位“三少”民族原生態歌手進站。
經過一整周忙碌,搶救工作現取得階段性進展。驛站現已錄制數十首“三少”民族音樂,包含“扎恩達勒”、“努日該勒”、“贊達勒”、“薩滿調”、“烏春”等類型;對四位歌手的口述訪問也進行大半;此外,還安排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相關教師和學生對技藝進行傳承。
據工作人員介紹,“三少”民族沒有文字,文化傳承采用“口傳心授”方式。在歌曲記錄過程中,工作人員除用蒙、漢雙語記錄內容外,還要用英文字母拼出歌曲讀音。
今天下午的音樂展示會上,四位參與“搶救”的歌手身穿民族服飾,再現“三少”音樂精髓。除清唱外,他們還即興跳了舞。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李老師激動的說,研究多年,他還是第一次聽到用鄂倫春語演唱的鄂倫春小唱,也是第一次欣賞到純粹的、沒有樂器伴奏的“烏春”。
內蒙古民族音樂傳承驛站負責人陳玉成向記者介紹,與蒙古族相比,“三少”民族人口更少,居住地方更偏僻,他們的文化在現代活動中也顯得更脆弱。“除了傳承功能外,我們還希望能通過這種氛圍讓更多人受到感染!标愑癯筛锌卣f。
內蒙古民族音樂傳承驛站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集民族音樂教學、科研、信息資料收集為一體的民族音樂傳承傳播機構,成立于2011年7月。迄今為止,已邀請共16位藝術家來挖掘、保護、傳承、研究內蒙古少數民族音樂遺產,其中大多數藝術家都是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