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正文
與孝義木偶戲結緣,始自八年前的一次采訪。當時我尚在《山西青年報》供職,報社策劃了一起“滄桑積淀 錦繡遺留——山西民間文化遺產走筆”的文化專題系列訪談,我是主要參與者。其內容涵蓋廣泛,計有山西民歌、廣靈剪紙、忻州八音會等三十余種,孝義木偶戲是其中之一。從當時留下的記錄來看,孝義木偶戲曾經有過輝煌的往昔。
孝義縣“木偶皮影藝術團”組建于1956年。1962年,該團以碗碗腔木偶劇《三調芭蕉扇》參加了全省調演,繼而停演皮影成為專事杖頭木偶藝術的表演團體,更名為“木偶藝術劇團”。文革期間,因其無法“一招一式不走樣”地上演樣板戲而被撤銷。1974年恢復。1979年以《草原紅花》一劇參加了全國木偶戲調演。此后在木偶雕刻、操作、舞美燈光、文學劇本木偶化諸方面探索提高,又推出《通天河》、《三打白骨精》、《半夜雞叫》等劇目,是山西省唯一的木偶藝術團體。1987年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榮獲“振興獎杯”,1989年參加山西省第二屆“兩會一節”匯演榮獲特別獎,同年代表山西省政府赴英國訪問演出,受到國際友人高度評價。1994年參加中國木偶精英薈萃匯演,榮獲“金猴獎”。
1996年該團涉足影視領域,與臺灣完型影視有限公司、西安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兒童木偶電視連續劇數百集,其中《英雄出少年》獲1996年臺灣最佳兒童片獎和1997年紐約國際影展兒童電視片銅獎。2002年6月,參加了“世界杯”足球賽慶典文藝活動——韓國大田國際木偶藝術節,所演《花果山》、《長袖舞》、《瘋狂吉他手》等劇目都富有時代特色,是新時代木偶藝術發展的優秀成果。2004年,由孝義市文化局局長田云年及文化館館長郭志成先生組織專家編劇、有56人參演的大型木偶劇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節”,獲得金獎……
我沒想到時隔八年之后,我再度來到了孝義。與八年前那次匆促的采訪相比,這一次則要鄭重得多。經過山西省作協副書記、副主席楊占平老師和原孝義市政協副主席、今日的孝義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正樹先生的安排,我與孝義文化館館長郭志成先生及孝義三晉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郭新榮先生取得了聯系,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得以親見孝義木偶藝人梁全民、武興、李淑英、郝鳳蓮、劉晉浙、吳瑞青以及木偶戲資深的劇作家霍鎖昌、孝義木偶劇團現任團長郝智林、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館長朱文、孝義文化局原副局長武永虎先生等諸位。
經過采訪,我發現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談及從事木偶藝術的辛酸,現已年逾八旬的梁全民幾欲落淚。仲秋時節的一個下午,在其位于孝義市西部山鄉兌鎮鎮下令狐村的家中,老人拿出了自己依靠記憶整理的手寫的木偶戲劇本。我匆匆瀏覽數眼,擺在最上面的是《張羽煮海》,紙張散放著,沒有裝訂。老人耳背了,我詢問是否有打印件,反復幾次,老人才聽懂,搖頭。但我在其他多數人的口中,卻知道早在十年前,他曾經憑著記憶,為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默寫了上百個木偶戲大劇。幸虧有這種及時的挖掘整理,才使那些瀕臨失傳的劇作留存下來。霍鎖昌先生對梁全民老人的記憶力感嘆再三。但時光荏苒,余生也晚,現在要想與梁全民老人交流,已經變得困難重重。幸好小他十幾歲的老伴可以充當翻譯,才使這種對話能夠繼續下去。
梁全民是孝義木偶界的師爺級人物。其演技精彩絕倫,1994年在廣州領銜演出木偶戲《走山》,獲贊譽頗高,被稱之國寶級的演出。2009年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武興便是他的徒弟。武興善演猴戲,美猴王的翎子長近兩米,李淑英的長袖舞所操長袖近三米仍能揮灑自如。時至近日,武興已經六十一歲。二十歲入行,四十余年中,幾乎體驗了木偶藝術從輝煌到落寞的全過程,但因一心酷愛,除了在市場沖擊巨甚、木偶藝人生機難以為繼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幾年,其余時間幾乎從未稍離。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孝義木偶戲自宋金時傳入,歷經千年傳承,到清末民初,孝義境內的木偶戲班社多達六十余個。其后因戰事頻仍,民生凋敝,一度極為興盛的孝義木偶班社一天天衰落下去,一步步走向瀕臨滅亡的境地。到解放前夕,孝義境內只有兩三家臨時搭伙的木偶戲班社,隨時都有散伙的可能。建國后,在政府支持下方得復振。但在武興、李淑英夫婦,劉晉浙、郝鳳蓮夫婦的描述中,隨著1989年代表省政府赴英國訪問演出,使孝義木偶藝術發揚國際,達到高潮,隨之而來的卻是他們畢生中難忘的低谷。其間因緣種種,人事日非,兩對夫婦各尋生路,無奈地沉浸于日常生活的油鹽醬醋。所幸這種局面到了1996年,隨著與影視的聯姻開始得到改觀。而重新回顧這段歷程,在不同人的敘述中有不同的解讀。這種解讀,我會在隨后的寫作中深入展開。
但無論如何,自1996年始,隨著一部部大型木偶電視連續劇(如1996年拍攝完成的《英雄出少年》、再至1997年的《坷垃傳奇》、2005年的《妖馬伍》、2007年的《不亦樂乎》、2009年的《不亦樂乎Ⅱ》、2011年的《救國》)在國內外的熱播,自傳統中走來的武興、劉晉浙、郝鳳蓮、李淑英等一些孝義木偶藝人開始脫穎而出,在業內為更多人所熟知。
從1996年開始,孝義木偶劇團職工工資一改此前的自收自支性質,開始實行財政差額補助,先是60%,再是70%,直到如今的80%。木偶藝人的生存逐步有了保證。
2003年,完形擇址山西孝義。兩年后,專業的影棚正式落成,并于當年12月正式投產。在此期間,身為孝義木偶劇團團長的郝智林先生投注心力,籌資建設,費力頗巨。劉晉浙、郝鳳蓮夫婦的女兒,趕上了一個好的機緣。因為外界的關注,孝義當地對在孝義市木偶藝術團學習的年輕學員,進行了全面的考核,對其中的20名優秀學員給予轉正定級,成為正式演職人員。劉晉浙、郝鳳蓮夫婦的女兒便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
劉晉浙、郝鳳蓮的侄兒、侄媳、外甥皆從事木偶藝術表演。筆者定點深入生活期間,恰逢他們要赴鄉下進行一場演出,遂應邀往觀。在久違的露天場地上,那熟悉的鄉下人的表情映現在我的攝影鏡頭里,那一時刻,我想的是,無論現代的東西多么奪人眼球,但那古老而樸拙的藝術既然能夠存續多年,那么只要有適度的技術改良和恰當的表演機緣,它們就必定會再度喚回那溫馨的記憶。木偶藝人們的生存便在這方寸之間展開,他們的唇齒中傳遞著那些逝去的故事,而我,將“寫下文明嬗遞中那些人心的糾結,愛與傷痛”。
補記:孝義木偶界,專擅木偶制作并被評為國家級傳承人的李世維先生已經移居山西侯馬,而與梁全民同演《走山》的劉金利在筆者赴孝義期間正在大同演出,此外還有地地道道的農民藝人武海棠(孝義必獨村武氏系木偶皮影世家第六代傳人),因機緣不巧,都未謀一見,須在近期擇機補充采訪,以求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