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說仡佬族先民為古夜郎國的主體民族之一。
如果回眸,逆流而上,將目光定格在距今2000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那個縱橫捭闔的時代,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華夏大地的西南地區(qū),仡佬族先民濮人建立過夜郎國。怎么說,古夜郎國也在歷史長河中奔流了400余年。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古國似乎只給世人留下了“夜郎自大”四個字。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錄有如下文字:“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意思是說,當時的西南小國中,夜郎國是最大的。漢武帝開發(fā)西南夷后,為了尋找打開國門通往國外的通道(也就是途經(jīng)西南的南方絲綢之路,這是題外話),他在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現(xiàn)今為云南的滇國。使者在滇國逗留期間,與滇王有一次對話。滇王問漢朝使者:“漢孰與我大?”無獨有偶,漢朝使者返長安,歸途經(jīng)過夜郎國,夜郎王也提出了相同的問題。
說起來,不論是滇王,還是夜郎王,都沒有自高自大的本意。因為西南邊陲與中原隔著千山萬水,山高路陡,彼此陌生,對于自己不知道答案的事物,有心向千里迢迢而來的使者問個明白,不說是不恥下問,至少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司馬遷也實事求是地說:“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問題在于,同一件事情被重復兩遍之后,就變成了強調。無怪這段記錄,被讀者解讀為孤陋寡聞、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
雖然,“夜郎自大”是這樣一個令夜郎子民抬不起頭的成語,但是,這四個字卻在無意中極其風趣幽默地存留了一個古國的歷史。哪怕,到后來,夜郎國無聲無息地落下了帷幕,可人們還依然清晰地記得它曾經(jīng)在歷史舞臺上生動地演出過。
典籍中,對夜郎國具體位置的記載很簡略,只說是“臨牂牁江”。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江名,今人根據(jù)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shù)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云南東北部、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qū)。
漢風不知不覺又吹了幾千年。
歲月,塵封了古夜郎國流星一樣耀眼的痕跡。
也許,通過考古專家的探索,有—天,世人能夠一步步地揭開古夜郎國的謎團。
2000年,考古專家對貴州赫章縣可樂鎮(zhèn)戰(zhàn)國秦漢時期111座墓葬進行過發(fā)掘。那是一個不尋常的時刻,藍天靜靜地凝望著山川,風止住了腳步,在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是神抽刀斷水,讓今人跨越了幾千年的時空距離,與古人對面相見。那是怎樣獨特的埋葬方式啊:早已經(jīng)離開人間的古人,有用銅斧套頭的,有套腳的,有罩面的,成組出現(xiàn)的裝飾品,比如銅手鐲、銅鈴鐺,幾千年如一日地佩帶在生前的部位,還有銅馬車、搖錢樹、連枝燈、田園模型……古人在太陽和月亮都照不到的地方,一睡千年,無人驚動。
專家認為,從這些出土物可以看出,夜郎民族是一個非常愛美的民族。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考古專家對中水古文化遺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被稱為是叩響了古夜郎國的大門。這一次,發(fā)掘出商周時期的100多個祭祀坑。這是我國首次在云貴高原發(fā)現(xiàn)商周時期山頂祭祀遺址。也許可以這樣猜測:仡佬族人年復一年到山上祭祀山神的習俗,會不會是與商周時期的山頂祭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呢?歲月漫長,許多的事情都不得而知了。
2005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對貴州省一個水電站淹沒區(qū)進行文物考古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貞豐小河口、鎮(zhèn)寧田腳腳遺址。該遺址位于北盤江兩岸,也是第一次在北盤江岸邊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的秦漢時期古文化遺址。一直以來,史學界、民族學界的多數(shù)學者均認為,文獻所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余步,足可行船……”的“牂牁江”即是北盤江,但苦于一直沒有找到相關考古材料作支撐。這次考古發(fā)掘和隨后調查發(fā)現(xiàn)的10余處史前至漢代遺址,一下使北盤江兩岸的古代文化遺存豐富起來。有關考古專家在文章中論及,在漢代,對夜郎地區(qū)的交往和開發(fā)中,從川東經(jīng)赤水河南下,經(jīng)烏江進入黔中腹地的清鎮(zhèn)、平壩和安順一帶后,再渡過北盤江到達黔西南的興仁、興義一帶或更遠,這是當時的一條重要通道。
廣西西北部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坐落在云貴高原的邊緣地帶。這里,連綿起伏的群山之間,南盤江穿流而過。這是一條位于廣西、貴州兩省邊界的河流。江之南,聚居著從貴州遵義等地遷徙到廣西的仡佬族同胞。隔江相望,是貴州省興義、安龍、冊亨等縣市。
有關史書記載,明清之際貴州仡佬族人進行的遷徙,是歷史上該民族較大的遷徙活動。據(jù)考察,隆林三沖弄麻有一古墓,墓碑刻有“貴州遵義府仁懷州金竹屯光緒四年”。應該說,這是隆林仡佬人從貴州來的一個真實記錄。